程刚带着李润石等人逛完了发动机厂,甚至还亲自开着飞机到天上转了几圈,像伍翔宇等几位同志之前倒也坐过飞机,所以没那么大的好奇心,哪怕是李润石,当年在锐京的时候,程刚也曾载着他飞过几次。
如此一来,反而是几位新进入中央层的委员缺少类似的经历,比如张闻甫,他虽然在莫斯科待了几年,曾经还去过日本和美国,但对他来说飞机也是光见过没坐过的新鲜玩意,这回算是过回瘾了。
当然,眼下飞机才不过发明了三十年左右,对于世人而言还是个新事物,尤其是早年的航空技术问题颇多,事故频发,坐上飞机基本相当于把脑袋别在裤腰上。
再加上这时的飞行成本极为高昂,除了那些接受过训练的飞行员或敢于尝试的上层人士,一般人肯定既不敢也没得条件来体验一把。
这次若不是众人受到了自产发动机问世的鼓舞,或多或少有点热血上头,而且又有程刚在场,确保了绝对的安全性,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么冒险的体验活动。
但亲身经历之后,感受到底还是不同的,在程刚的搀扶下走出飞机之后,张闻甫就和一直在旁的看热闹的同志笑道:“这回我这个土老帽,也算是涨了个见识咯,过瘾呐。”
张闻甫的自我打趣引来了众人的哈哈大笑,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随着土共自身力量的壮大,“洋和尚”们的心理优势正在逐渐下降,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说不复存在了。
这主要是程刚所带来的影响,在文化思想领域,有他引入了大批宣传资料和书籍,基本涵盖了高中低等多个层次,经过这几年来的普及,已经小幅度拉高了党内的平均理论水平。
而在科学技术领域,程刚则算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是早期的留法派还是新晋的留苏派,虽说都有在发达工业社会生活的经历,
但他们大多是文科出身,对于理工科的掌握程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像聂帅这样的化工专业大学生在这时的党内并不多见。
此外,由于在近年的革命发展过程中,除去程刚的援助以及少量从白区购入的物资外,根据地自有工业的产出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发网址https://m.vip
所以工业口的话语权也跟着水涨船高,除非苏联人愿意派来一批中高级技术人员过来,否则这块蛋糕他们暂时肯定是吃不下了。
至于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出来的那批学生,当然不至于完全没了话语权,但审时度势之下,包括他们自己,很多也明智地选择了积极配合李润石等人的工作。
现在的夏国革命,已经走上了一条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或许是内外环境大为改善,又或许是干部群众见识提升,整个根据地内的氛围其实要比程刚想象中更和谐一些,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局面还能维持多长时间。
快速的发展总是能掩盖一些不起眼的矛盾,接连的胜利又可以压制大量反对派的声音,这么说起来还真有点缓则的味道,对此程刚肯定是没办法了,只能看李主席他们能不能处理好这些首尾。
飞行体验结束之后,发动机厂的参观活动也基本进入了尾声,不过根据王凯的要求,程刚又带着大家到来了隔壁的一处保密车间,这里正在进行的正是装甲车辆的研究。
现在土共的组织架构已经比较完善了,相关工作流程肯定不会是某个领导拍脑袋来决定。
哪怕程刚在名义上掌管了红军的后勤工作,又在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的职务,之前联络办公室主任的牌子也一直没有撤销,确实算得上权力重大,可他也没法轻易开启一个重大项目。
在历史上,为了试制M11和另外一款航空发动机,建国后的中央计划在五年内下拨相当于50—60亿斤小米的资金。
而这时因为有程刚的金手指,关键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基本不要钱,投入肯定不至于如此巨大,但是项目所集结的技术人员、工人以及学生,依旧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年代,一个非农人口往往需要数个、十余个乃至数十个农业人口来供养。
在这方面,南方根据地好歹还有多年水利和良种的投入,压力要稍微小点,而北方可是刚刚开张,又要维持愈发庞大的军队,日子可是过得相当紧张。
所以程刚最近开启的这些研究项目,大多是以短平快为主,而且都事先向李润石、王凯等人提交了申请,每个阶段还会有人过去做专项汇报,包括这次参观,多少也带了点伸手要粮的味道。
既然如此,程刚当然无法拒绝王凯的要求,甚至若不是担心影响到工人们的进度,他举双手欢迎还来不及呢。
“和飞机不同,我们在地面装甲车辆上的研究和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许多设施并不完善,所以现在就临时在发动机厂旁边搭了个车间,也好利用这里的人力资源。”
因为整体搬过来才不过半年多时间,这片厂区的条件本来就相当简陋,临时搭建的装甲车间更是可以用寒酸来形容,几间依山而建的茅草厂房就是这里唯一像样的建筑,程刚只能不好意思地解释两句。
不过其他同志肯定不会在意这个,甚至程刚的这番“哭穷”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哪怕在场同志中大部分的办公室和住宅,都还没得眼前这些厂房的条件好,他们仍然在考虑是不是要多调配些人员和粮食过来,以改善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当然了,程刚也知道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厂区内停放的那两台坦克,一大一小,即便是小的那个,也足足有一人多高,至于高的就几乎和一座小山没啥差别了。
见到大伙又一次机器面前愣住了,程刚只好悄声地讲解道:“咳咳,这两个就是我们正在研发的主力型号了。
小的暂时命名为坦1号,现在虽然还不能动,但零部件基本都已经定型了,对了,它使用的发动机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活塞一甲。”
“哦,飞机发动机也能用在坦克上吗?”对这些项目了解不多的张闻甫好奇地问道。
“都是发动机,基本还是没有问题的,在这方面我们委托了专业人员进行设计,虽然还存在不少缺陷,但考虑到我们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这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程刚耐心地解释道。
听到这里,众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人会问程刚口中的技术人员到底是个什么来历,类似的事情之前也有发生过,反正都是保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短暂的沉默后,程刚赶紧把话题顺了下去,“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没人,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坦克上,发动机都是精华中的精华的,关键中的关键,哪怕全靠进口,我们也需要为其配备大量的维护人员。
可是目前根据地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急就章的产物,知识结构缺陷很大,让他们掌握一类发动机的技术就已经够呛了,暂时还没法做更多的拓展。”
还没等程刚继续讲下去,李润石就摆了摆手说道:“行咯,关于这点你之前已经跟我们解释过了,依我看,专业领域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安排嘛,我们只要做好支持就好咯。”
“是啊,程刚,我现在就问一个问题,你这两个大家伙多久才能跑起来?”
自从进了车间,王凯的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那两辆坦克,他当了这么多年军人,以前都是眼馋别人的份,如今有了机会,自然想赶紧好好地过把瘾。
“坦1号的进度还比较顺利,毕竟这台的核心零件目前都是援助货,只有一些外部装甲和边角料是我们自制的,如果只是试车的话,年底之前应该就可以搞定,到时候我再把大家请过来看看。”
程刚笑着回道,然后再走近了旁边那台小山一般的坦克,无奈地往上头拍了几下,这时大家才注意到,那声音并非钢铁的质感,而是木头。
“至于这台坦2号嘛,大家也看到了,现在还只是个样子货,外面是涂了漆的木板,里面的柴油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现在都还没有影呢,按照我们的估计,可能至少要等到四年之后,这个大家伙才能真正下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坦2号才是程刚心目中真正的坦克人选,倾斜装甲、柴油机、铸造炮塔,基本相当于T34的改进版,重量有所下降,但性能绝对不差。
只是这玩意的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不是现在的红军能够玩得起的,光是那台B2柴油机,虽说都是铝制结构,当年也曾被德国人用来作为飞艇的动力,但对于这边的技术人员来说,完全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短期内是别想吃透了。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即便是一切顺利,也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甚至后年,这些装甲车辆才有可能投入战场,想形成规模化战力的话,就需要更长时间了。
这里的问题,主要是配套的产业还没有搭建完全,包括后勤方面的人员培训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过应该可以先从部队里抽调一批指战员过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训练,这样的话时间差不多刚刚好。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准备了一批防坦克器材用于前期作战,主要是大口径步枪和无后座力炮(铁拳缩水版),当然这些装备还没有正式列装,预计得等到今年年底,才可以分批下发到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