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元辅下载> 第276章 伐元(五五)全线进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6章 伐元(五五)全线进展

随后几天北疆战事发展迅速,几个方向都传来了消息,好的坏的都有,但整体而言以好消息为主。

先说好消息。第一条好消息是从和林传来的,顺义王把汉那吉派出信使向高务实报告,称其所部已经全面掌握和林及周边约五百里方圆所有驻牧部落,计有约三万余户,大概十万左右的人口。

考虑到漠北的外喀尔喀部领地人口本来就低于漠南,以及该部一些重要部落早就被阿巴岱赛音汗转移走,此次清点出来的部落应该算是没有多少遗落。

虽然“方圆五百里”并不足以代表漠北蒙古全面收复,但这依然意味着以和林为中心的漠北核心区域完全被掌控,可见把汉那吉的工作算是干得卓有成效了。

第二个好消息是经略本部的后续兵力在恢复补给之后赶上了大部队,与高务实亲率的前锋骑兵会合,恢复了之前的兵力。同时,押解李松回京的马林部骑兵也赶了过来,并且意外地带来了一道密旨。

这道密旨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太值得一提的内容,大抵不过就是皇帝表示前线的战事情况他都已经了解,认为高务实做得很好。对于高务实黜免李松一事,皇帝也表示认可,并且安慰高务实不必为此有什么思想包袱,该怎么做就继续做,万事有他兜底。

不过到了最后,皇帝提了一嘴南方的情况,说西南局势虽经调整,但因为前线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现在执行的是稳扎稳打的思路,各部进军速度都不快,预计今年年底之前恐怕都等不到顺利剿灭杨应龙的消息。

皇帝顺带着又说了一下漕军动乱的事。这事儿看似问题不大,因为动乱的漕军人数毕竟相对有限,但问题是前方的战事进行得比较诡异。

皇帝说,应天、凤阳两地巡抚都表示手头兵力吃紧,调集军力的工作明显慢过预期,而即便是已经调集的兵力那是问题多多,不查还好,一查简直怵目惊心。

两地巡抚都发现,调集的各卫所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年纪小的居然只有十二岁,而年纪大的竟然已经六十七岁,年龄跨度高达五十五岁,简直令人震惊。而更让人无语的是,无论年幼着还是年老者,毫无疑问都瘦得跟颗豆芽菜一般,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打仗的模样。

除了年龄之外,各卫所的军备更是让人眼前一黑。应天巡抚表示,调集到位的约六千军队之中,有合格武器的不到四千,而四千人中约有三千是带着火器来的,但是……他们不是没有弹丸,就是没有火药。

偶有带着弹丸的,弹丸质量不合格,很多根本不能算圆形,宛如河边随手抓的一把石子,什么形状的都有;偶有带着火药的,火药杂质极多,能不能点燃只怕都难说,就别提让火器正常打响了。

至于火炮,那就更操蛋了,南京兵部仓库里明明有一水的新式京华产火炮,其中二号炮三十六尊,三号炮八十尊,看起来也算是挺强大的力量了。谁知道一问之下才知道,六千人的军队里只有三个人表示会使用这种火炮,以及两人表示……或许会用。

应天巡抚这边如此,凤阳巡抚方面则比应天还惨。其他都差不多,只是库存火炮更少——当然这也无所谓,因为凤阳那边直接没人表示会用新式火炮。

显而易见,皇帝对南军的表现极其不满。知道倭寇平定之后的南军马放南山又有二三十年了,退化肯定是会退化,可是退化到这个程度,也着实让朱翊钧气得只想砍几个脑袋才好——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论上来说,军事训练问题是南京兵部管的。

南京兵部尚书作为南京三大要员之首,没得说肯定是文官,所以这脑袋可轻易砍不得。再说这些年里,南京兵部尚书换过十来个,总不能都砍了吧?

皇帝提到的这些事,高务实当然也是关心的,尤其是兵部问题。兵部属于实学派的“传统势力范围”,虽然南京兵部和北京兵部有所区别,并非总由实学派人士担任——甚至可以说经常都不是实学派出身的官员担任——但归根结底,军务是实学派主掌的,南京军力拉胯成这样,高务实虽然不是兵部尚书,却也感到脸上无光。

不过话虽如此,高务实更关心的却是皇帝为什么要和自己说起这件事。南京漕军暴动的事高务实已经有所安排,大致是两个方向:一是让魏国公去安抚漕军,免去此前漕船损失的赔偿,将这笔账算到倭寇袭扰的头上,让漕军失去暴动的理由和必要;二是以宁波港的吴逊牵头,查清楚那批“倭寇”的来历,做到冤有头债有主。

不过,前者魏国公实在有点不争气,觉得背后连兵都没准备好,实在不敢跑去和已经暴动的漕军见面,所以才有应天、凤阳两巡抚集合兵力这一茬。后者则很难查得那么快,吴逊就算再如何了得,但除非这事本来就是他干的,否则不可能高务实的命令一到,他那边就已经找出了真凶——总得给人一点时间嘛。

高务实认为,朱翊钧并不是一个特别操切的人,他是一贯能给臣下做事留出必要时间的皇帝,因此他在密旨中提到南军这些情况,应该也不是想要催促自己。既然如此,皇帝这么做是为什么呢?

整备南军?有这个可能,但也只是可能而已。南军又没有明确的预备任务,皇帝也不至于为此着急才对。整备南军这事儿就算要做,等北方的仗打完了再做难道就不行?

漕军暴动这件事明显可以用政治手段解决,皇帝总不会因此担心南京会丢吧,那也太扯淡了——不是说南京城防强大,而是漕军但凡没疯,就绝不会真的去攻打南京。

所以,皇帝在密旨中提及此事,肯定是有其他意指。高务实隐隐怀疑,莫非皇帝也觉得南方官员抱团已经威胁到了统治,因此这次是在试探自己愿不愿意针对南方来一次整肃?

这事暂时还不好确定,只能说有些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意,高务实决定先不做明确表态,含糊其辞地“答允”一下就是了,具体还是等后续脉络清晰之后再做决定。

不过皇帝比较清楚的说了南军表现,大概对于南军的现况确实不满,高务实决定还是要提醒一下田乐——也就是时任南京兵部尚书,让他先对此提出一些改进办法。反正这样的大事绝非一时就能决断下来,等前前后后的程序走得差不多,自己也该回京了,到时候再插一脚也来得及。

嗯,第二条消息原本是个好消息,加上皇帝这道密旨则难说了。只能说如果皇帝真的是对南方官员抱团心有不满,那或许仍然是好消息吧。

第三条好消息是麻贵传来的。麻贵在和阿巴岱赛音汗在三峡口附近拉锯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找到机会和后者打了一场。这场仗的阵势不算大,看描述应该是麻贵抓到了阿巴岱赛音汗的尾巴打了一场。

此战的战果不算辉煌,歼灭外喀尔喀部蒙军仅约一千余人,但成功将阿巴岱赛音汗赶走。麻贵从对方的逃跑轨迹估算,阿巴岱赛音汗可能会绕道南下,只是这走法并不常见,所以具体线路难以预知。

其实说起来,如果时间回转二十年,歼灭千余蒙军已经是难得的大捷了,属于可以让皇帝告太庙的那种。可惜时过境迁,如今朝廷居然被高务实养刁了胃口,这个数量级的歼敌人数变得不再显眼。

高务实估摸着,朝廷方面收到消息大概也只会嘉奖一番,给麻贵升个虚衔、给个世袭名额之类,了不起再给几十两赏银、赐件袍服也就完事了。

然而阿巴岱赛音汗被赶得只能“不走寻常路”地南下,这事却让高务实有些皱眉。阿巴岱赛音汗就算损失了千把人,手里应该也还是有将近三万骑兵,他要是在南边打劫麻贵部的粮道,只怕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麻贵部离得太远,高务实担心太细节的指挥反而会限制麻贵的决断,思来想去之后干脆给麻贵下令,让他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高务实只提出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一切行动以帮助土默特实际控制外喀尔喀部为前提——怎么搞是你的事,本部堂不为遥制。

然后到了第四个消息,这次却是坏消息了,而且坏得颇不一般:图们跑了,跑掉了。

此事说起来还挺复杂的。从时间轴来说,前几天所谓的“蒙军一日两败”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最早发生的是戚继光击败图们,到了次日才有经略本部这边的所谓闪电湖大捷。只是由于戚继光的战报从归化传来需要时间,结果显得蒙军两支兵力仿佛是在同一天吃了败仗一样。

败退的图们放弃包围归化城而往东跑,同样遭遇战败的布延黄台吉和布日哈图则往西跑,两支蒙军很快在沙城附近会合。

倒了八辈子血霉的沙城再次被勒索了一番,但图们也依旧没有选择攻打沙城,在拿到沙城献出的大批物资之后,图们大军立刻撤走,看起来是往北走了。

此时戚继光正在转而东征,李如松也正在西攻,图们实际上处于东西夹击的不利局面。麻承恩部一路紧赶慢赶,也终于差点抵达封锁位置。

然而此时发生了一件事:麻承恩部探马忽然发现,在其以北两百里处发现大批蒙古人。这批蒙古人人数众多,探马说是“数十万众”,而从动向来看,他们是在向西迁徙。

蒙古人,数十万众。这两组词、七个字,让麻承恩立刻意识到此乃察哈尔部失踪已久的大队人马,他们不是蒙军,而是该部民众。

毫无疑问,消灭蒙军固然是大功,但如果直接将察哈尔部的根基一锅端了,那更是天大的奇功!两相比较哪个更重要不必多言。

麻承恩立刻做出决定,先去处理这“数十万众”,而堵死归化北线的任务则可以稍微缓一缓。在麻承恩看来,自己去处理这数十万众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毕竟这又不是军队,只是寻常牧民和妇孺老幼罢了,大军一到自然手到擒来,时间上应该赶得及。

不过有时候啊,人一倒霉真是喝口凉水都塞牙,麻承恩北上去找那数十万众的麻烦,走到半路居然就被对方发现了——此时麻承恩才知道,对方这数十万众虽然要么是牧民,要么是妇孺老幼,可是蒙古人所谓全民皆兵真不是说说而已,尤其是在草原这块地上。

察哈尔这数十万众是有警戒的,哨探虽然都是牧民临时充任,但问题是“牧民”与“蒙军”原本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照样能完美胜任探马的活儿。

不过当时麻承恩也没太放在心上,潜行偷袭不成那就强打,反正你们又不可能打得过我。

这个想法看起来没错,对方发现麻承恩之后也根本没想着和他打,而是加快速度向西北方向逃窜。麻承恩紧追不舍,并且逐渐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对方毕竟“举家迁徙”,携带的牛羊和其他物资太多。

此时的麻承恩十分满意,心中已然在盘算追上之后要怎么处置。杀是不可能全杀了的,虽然他们麻家和蒙古人打了几代人了,说是苦大仇深也不为过,但毕竟经台大人有过交待,这些人留着有用,所以顶多只能杀几个跳得欢的以儆效尤,剩下的人都得留着交给经台。

然而还没等麻承恩具体想好怎么把这多人押解给经台报功,忽闻对方不跑了,似乎还集中了其中不少人,看起来是想和他打一场。

麻承恩不惊反喜,这是送人头啊,送大功啊!于是当下命令全军前进,准备击溃敌方。行至离敌方四十里左右,麻承恩下令全军披甲,预备作战。

然而当他再往前走了二十里,已经可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望见对方也正朝自己而来时,他才发现对方的人数有点多——之前已经逐渐查清对方约有四十万人,现在出现在战场上的只怕就占了一半!

不过,麻承恩的吃惊也只是一瞬间。二十万乌合之众罢了,别说自己麾下精锐足以以一敌二,就算以一当十也没什么奇怪——精兵对游民,割草而已。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没错,两军前锋刚刚交战——如果对方算“军”的话——敌方立刻就被打崩了。虽然蒙古人努力作战,但仍然被一轮排枪打得哭爹喊娘当场溃散。麻承恩见状立刻指挥骑兵出击,准备正式割草。

然而意外发生了,明军骑兵刚刚驶出,另一支骑兵忽然从背后杀来——这支骑兵打着九斿白纛。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曹面子”、“玩石”、“阿勒泰的老西”、“一路色友”的月票支持,谢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