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历史军事>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TXT> 第912章 莫非有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2章 莫非有诈

曹操和郭嘉都觉得仗打到这个节骨眼上,必须从其他州调援军过来,为郾城失守后的分兵堵截许昌、上蔡做准备了。

四月初刚开战的时候,刘备军实际不过二十万,但号称三十万,曹军却是实打实有大约二十三四万人。

经过这么久的消耗,数次小规模的击溃战,双方都已经实际降到了十八万人左右的有生力量。

当然从二十万降到十八万,和从二十四万降到十八万,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损失量至少是三倍的比例。

而且等这些临时战损中的伤兵休养几个月彻底恢复后,双方都养回来一万人左右的伤员,到时候就是双方都剩十九万。这就等于刘备花了一倍的永久性损失换掉了曹操五倍的兵力,这种消耗战怎么持续得下去?

另一方面,从集结部队开始算起,双方调动兵力已经有快两个月了,这段时间的物资消耗也是极为巨大的。

按照常理一个士兵二十天吃一石粮、一个月一石半,刘备二十万大军每月消耗粮草就是三十多万石。考虑到运粮民夫和路途损耗,实际上接近五十万石——

还别觉得民夫辅兵吃得多、路上的运输损耗大,这已经是修通了南阳运河之后的效率了,才能把转运损耗压到实际一线士兵消耗的一半多。

如果没有运河,要靠陆路运一段距离、然后再多加两次码头装卸货,那起码得每个码头再多养好几万码头工人,再算上民夫的家人老弱妇孺,整个系统会几何级数复杂膨胀。

那种情况下,运输损耗高于一线士兵口粮一两倍都是正常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和诸葛亮提前三年建议刘备不惜代价挖通汉水与黄淮水系,对于如今汉军有底气在豫州战场跟曹军拼消耗,是多么的重要。

对面的曹军,倒是就地吃粮,最初两个月不用考虑运粮的问题,所以二十四万人每个月就是实打实吃掉三十六万石存粮,零运输损耗。

现在士兵被杀到只剩十八万多了,粮食压力还降低了,每个月只要二十八万石粮食就能养活了。

可问题是,郾城周边各县战前囤积的存粮也是有限的。曹军总计吃下去近五十万石粮食后,基本上余粮告罄。

再想相持的话,只要超过一个月,就不得不跨郡运粮了,如果超过三个月,那就得跨州运粮,整个豫州各处官仓之前内线囤积的余粮都得吃干抹净。

按照这种消耗速度,后方的荀彧甚至都给曹操算过——如果以“五十万大军长期在边境处于战争状态”这个模型来计算消耗,战争持续一年半以上,曹操阵营的公粮余粮就会都吃光,屯田制那么高的搜刮比例都撑不住。

当然,这里有个细节必须注意,那就是“曹军都部署在目前的边境前沿”,即拒敌于国门之外。毕竟把粮食从内部腹心之地运到边境,是有损耗的。

哪怕中原地势平坦,河流众多,转运也是有损耗的。以水路为主、跨越千里平原,多损耗一倍很正常。

曹操要是一直保持五十万部队战时损耗速度吃粮,再有五十万民夫为他们运粮损耗,以关东五州现在剩下一千二百万人口、核算下来十五到六十岁男丁也就五百万。

可不就等于四个成年男丁加七个老弱妇孺,就要供一个前线人员。一年半把国力吃空吃尽完全不是夸张。

但如果曹军选择另一种方式,就是一个地方粮食吃光了就弃守,退到下一个还有存粮的据点,而且部队人数也随着地盘的沦陷等比例损耗的话,曹操阵营倒是能吃上三到四年才粮尽国亡。

(当然这只是假设完全没有运粮损耗的理想状态,即在有粮地区就地防守就食。实际情况只会介于两者之间。)

现实情况下,在走到这一步之前,曹操早就众叛亲离了。

所以,逐步后撤是没有办法的,只不过现在面临的逐步后撤,比历史上官渡之战时更痛苦。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从延津、白马退到官渡,好歹袁绍的进攻路线还是只有一条,因为鸿沟运河在延津到官渡之间没有分叉。

现在的汝颍水系在郾城位置是有分叉的,后撤缩短粮道后,还要面对刘备究竟攻上游还是攻下游的抉择。

……

这个决策过程中,曹操必须慎重,他和郭嘉前后也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审慎考虑。

尤其是要判断“刘备本人的主力军、在豫州拖住曹军主力后,刘备朝廷的其余偏师,会对曹操下辖的哪些地方下手”,

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曹操才好从刘备进攻危险比较低的州多抽援军、而尽量不去动那些被攻高危地区的兵马。

刘备军则趁着曹操犹豫期里的这些天,彻底扫清了郾城外围的全部防御工事,就剩最后的直面城墙攻城了,连护城河都被填平了好几处。

这天,已经是五月十二。次日开始。刘备军就逐步在郾城城墙外部署投石机了。

曹操军原本已经做了一个计划,几乎到了要拍板的程度:

把兖州和青州的留守部队尽量抽调过来,另外冀州的原袁绍军降卒也可以抽调一部分来豫州。

曹操和郭嘉之所以这么商议决策,一方面是考虑到青州和兖州确实内乱威胁可以处置,同时曹操也在这几天又安排了一些内政除奸措施,想再杀几个亲袁世家官员根除内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