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历史军事>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TXT> 第265章 胸甲骑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5章 胸甲骑兵

关羽在诸葛瑾的引领下,走马观花又游览了几十里地,来到郫县西北的都安县城外,总算是看到了李素鼓捣的那批最大的水车工程。

都安县便是后世的都江堰市,自然也是都江堰这座水利工程的所在地。

李素这个侯爵封地在郫县,但谁让他势力大呢,既是刘备的头号亲信,又是蜀郡太守,所以他大模大样来都江堰下口的黄金地段买地皮搞试验田,也丝毫没人敢阻挠。出了都安县城的城门,野外的地皮随便搞。

只要李素掏钱,当地人都乖乖把地卖给他了。再说,刘焉死前杀了一大批“刘备的内应”,成都周边就没剩什么大世族,大片大片都是待分配的无主之地,或者直接低价处理给自耕农。

以水车为动力的设施,需要的是最稳定、最湍急的水流。所以李素在飞沙堰、宝瓶口以下不远,等水头稍稍稳定,就造了很多大水车,都是去年腊月到现在的半年内,诸葛瑾督工监造的。

成本其实也不高,用钱多的主要是工具工料损耗,至于木头和人工反而好说。

人工暂时低价征发徭役,给百姓一口吃的,就有人来干活。益州因为不需要粮食外运上缴朝廷,官仓里存粮还是挺多的,只要别连年战乱,可以吃上好多年。

木料更容易解决——过了都江堰,再往岷江上游去,两岸就是青城山了,青城山上砍不完的大树,就是费斧子锯子。

未来李素可是打算在成都平原周遭一圈的山上,包括西北的青城山、西南的峨眉山、东边的龙泉山……统统搞茶树、花椒树、桑树和果树的产业基地,给成都平原的剩余劳动力找出路,所以大树尽管砍来用就是。

秦陇与蜀地自古就是大木巨树的主要产地,秦陇大木一直到唐末五代才渐渐枯竭,蜀地大木则是一直开采到明清。

“真是大兴土木,多亏蜀郡富庶号称天府,大战之后又清理了一批富户,不然还真没那么多民力可用。”关羽看着那一排排最大号的水车,叹息地摇摇头。

诸葛瑾领着他走进一座最大的水车,关羽就看到里面有一个巨大而巧妙的机构,通过一些轮轴、连杆,把水车轮的圆周运动,转化成高低往复的运动。

中间还有齿链传动的的结构来实现加速减力、减速加力,最终驱动一个极其沉重、远非人力可以扛动的圆滑锤头砸击铁砧。铁砧上还放着一块红热的铁板锻件,不过看样子目前还在试验期,并不是真的批量锻造东西。

这一系列结构说起来有些抽象,但其实只要打个比方,现代人就很容易听懂——蒸汽机的传动机构,其实就是把气缸的往复运动,通过飞轮转化为圆周运动输出功率。而水力锻锤,就是反过来,把水力推动的水车轮转动,转化为连杆另一端的往复运动。

所以,哪怕李素前世是文科生,但好歹看过那么多视频,也见过蒸汽机的基本原理。虽然造不出蒸汽机,模仿一下传动机械结构还是容易的,说出思路让工匠们鼓捣试了几个月就搞定了。

只不过,区区一个“飞轮-连杆”的往复变圆周、圆周变往复,在关羽这种人看来,第一眼绝对是视觉冲击力爆棚。

“惊呆了吧?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比将军还惊讶。其实就算是现在,见得多了,只要盯着看,看久了还是会感慨伯雅兄的奇巧妙想。”诸葛瑾在旁边用胳膊肘捅了捅,还说了些感叹安慰的话,才把关羽拉回现实。

关羽回过神,指了指那个锤子下面的一块烧红后锻的弧形薄铁板,问道:“那是在锻什么东西?难道是甲胄?这省事倒是省事了,恐怕穿上后人连动弹都动弹不得吧。无论玄甲札甲,甲片大小或一两寸,或三四寸,这块铁片,怕是两尺长都不止。”

铁甲的锻造当然是以冷锻为更优,热锻强度和应力都不如冷端。比如宋朝时候,西夏人著名的青唐瘊子甲,就是一锤一锤一片一片冷锻出来的,号称强弩五十步内都射不透。要说产地吧,倒是跟如今的益州相去不远——后世的“青唐羌”,就是此前刘焉征募“青羌兵”和“叟兵”的蛮夷地区。

但冷锻需要更好的钢材胚料,汉末优质钢材不足,生铁熟铁直接冷锻就砸裂砸碎了,所以李素规划的时候,最初没有考虑,宁可先把铁料烧红再锻。

将来能不能搞水力冷锻,还得看技术的积累与磨合。因为冷锻对锤子的结构和发力要求也更高,最好是跟液压机一样压力大、锤头慢慢下压,而不是靠冲击力猛冲,猛冲是会砸断的。李素估计他目前的技术,搞出来的锤子最多也就二三十吨的锻力,未来最大也不可能超过五十吨,充其量就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大航海时代的工业水平了。

锤子大了,还有个麻烦就是不适合锻数量众多的小件,只能是粗放型地直接锻大件,减少加工次数,这才有了关羽看到的那个奇怪的弧形大块铁甲。

诸葛瑾在旁解说:“伯雅兄说了,这叫胸板甲,简称胸甲,给步卒穿的话,还是有些累赘,行动不便,但是给只在马背上冲锋作战的重骑兵使用,防护效果却是很好。

这水锤锻力强大,锻出的铁甲极为致密坚实。铁片厚可两分,蹶张弩抵近到二十步都射不透,除非是床子弩才行,那也得五十步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