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是个合格的“楼上扔鞋客”,从来不会把悬念留太久吊人胃口。
所以但凡他晚上扔了第一只皮鞋把楼下住客吵醒了,就一定会很快把第二只也扔完。
这不,十一月十一日的朝议上,诸葛亮被调任为兵部侍郎后,仅仅过了五天,十六日再次朝会时,诸葛亮已经拿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动议,供大家讨论。
而且看那架势,刘备也是倾向于支持的。
“来了,总算来了,这次司空回京,要撺掇陛下做的事情,估计多半就在这里面了。以陛下对李司空的信任,他这番肯毫不留恋地回京、交还全部平吴兵权,陛下又岂会不同意他几项大政方针谏言、以示荣宠呢。”
朝中三公,九部列卿,尚书令侍中,无不如此揣测。
诸葛亮的奏请内容,具体是这样的:希望朝廷在今年扩军八万的基础上,明年再扩军十万。并且把这十八万人,全部充作“带薪工程兵”,参与南阳运河修建计划。
李素之前建议的运河修建计划,刘备已经小范围内讨论过了,荀攸钟繇法正几个都是知道的,五天前,连负责管钱的刘巴也被拉了进来参与了讨论。
所以今天的朝会,只是让剩余的公卿百官了解这事儿,顺带让他们知道朝廷明年因为“河内、上党残破,难以继续对袁绍展开进攻,不得不把主攻先转向曹操”这个动向。
不过,李素的运河计划具体怎么修、用什么人修、钱从哪儿来,所有公卿之前都不知道,也没进入讨论。
虽然事实上荆州那边早就已经开始修了,但法理上来说那属于“没拿到政府预算就偷跑,临时拍板挪用其他款项”。
所以,诸葛亮的上表,相当于是对李素运河计划的一个具体落地,正式提出了一个钱和人的解决方案。
朝廷现在很缺钱,百姓也因为持久战的后勤消耗,比较疲惫。
诸葛亮这么一建议,百姓疲惫、用民过重的问题能有所缓解,但朝廷缺钱的问题却更严重了。
所以,第一个站出来、发自公心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一贯跟李素在税法改革问题上同心同德的刘巴——刘巴还不足以知道真正的内情,所以被李素给演了。
李素也希望刘巴先在不知道全部内情的情况下,这样演一演,毕竟连刘巴都瞒过,演技才更逼真嘛。
只听刘巴免冠请罪地说:“陛下,臣并非反对朝廷‘先南后北’的讨伐伪朝新方略,运河该修还是得修。
不过诸葛侍郎所言‘明年继续征发新兵十万,与今年扩军八万合兵服工役修河’的措施,还是有些过于天真了。
诸葛侍郎善战善谋,却不知钱粮。今年朝廷南北两线血战,而且连年大造神臂弩、钢甲、战舰,军费直接开支就有九十余亿。把往年积攒装备的损耗折旧也算上的话,花费何止百亿!
而朝廷一年全部岁入才八十亿,这已经是把百姓服的徭役和提供的运力都折算在内了,真正的钱粮实物,全年才收了四十七亿,财部都有明细账目。
今年至少有三十多亿钱的花费,是靠陛下的皇族内务直营产业,拨内帑充实国库,或者是找勋贵豪商拆借的,名义上还是用未来的商税折抵——
这一点,臣倒是很钦佩诸葛侍郎。诸葛侍郎及其兄诸葛使君一家,认购“商税折抵国债”助战就有三亿钱,占到全部勋贵纳助的一成。
不过,臣还是觉得事情应该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勋贵踊跃认购未来的抵税国债,就在朝廷工程上花钱大手大脚。
如果非要让新兵修河以整顿其心、砥砺其军纪,也不该按战时足额发放军饷。关东曹操,在这方面花钱比朝廷俭省得多,曹操虽是逆贼,但其量入为出,却也值得借鉴。”
刘巴口中提到了“商税折抵国债”,这玩意儿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早在今年夏天的时候,刘备觉得打仗钱不够,已经跟李素商议过商税改革的事儿了。
李素当时劝他持重,暂时别拿来说,等等机会,但随后就建议刘备发了这个债,鼓励勋贵富商提前认购、将来是算利息的。现在多认购三个亿国债,未来几年后或许可以少交五亿商税,如果朝廷拖欠的年限更久,利息甚至会更多。
所以,抵税国债是已经发了,只是未来如何抵税、商税怎么改,如今还没定。
这种具体偿还方式还“八字没一撇”的所谓“国债”,当初自然是受到民间富商的怀疑的,认购积极性不高,但还是都卖出去了。
主要是很多人也看出来了,这种国债未来能不能兑现,不光要看刘备的朝廷有没有信用,更要看刘备是否有把握统一天下。
毕竟,这就等于西方的战争国债了嘛,有一定的投资对赌性质,你把钱借给能打胜仗的国君,打赢后连本带利回来的概率就大。
要是借给打败仗的国君,他输了之后自己的国家都灭了,你去问谁要钱?他的敌人可不会认账。
眼下这节骨眼,刘备是绝对不怕袁绍或者曹操学“发战争国债”这一招的,因为关东富豪肯定心里没底,不敢买怕血本无归。曹操袁绍想要这种钱,除非强行摊派、实为明抢。
刘备是今年夏秋之际发的,一开始民间不想认购问题也不大,毕竟有那么多勋贵托底。包括李素也象征性买了三个亿——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