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历史军事>一寸山河一寸血小说关河五十州>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科举(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科举(上)

“孔明,这科举是什么东西,那小人屠又准备玩什么花样?”

纸质书在手里还没捂热乎,张扬又搞出一个科举,曹操有些头疼。

作为一个枭雄,曹操的眼光并不短浅,他自然能够看出来,张扬搞这纸质书绝对不只是对外说的什么为了方便士子读书,收拢天下士子之心的用意几乎

是明摆着的。

对于这点,曹操并不是没有想办法破解,可面对手中这些质地精良的书籍,他却没有一点的办法。

禁止治下百姓购买是不可能的,别看如今天下各路诸侯打得热闹,但商路却没有断绝,或者说根本无法断绝。

如果断绝之后,或许对张扬的治下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曹操、孙权等人来说却是致命的。

煤炭、战马、蜀锦以及质地优良的兵器、铠甲,这些东西是他们无法自给自足的,随着煤炭的推广,再想让治下的百姓恢复到从前那种只靠烧柴来度过

寒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于蜀锦、桌椅这等贵重之物,或许对百姓来说,禁止没有太大影响,但治下的世家必定不干,有的时候,惹怒他们比惹怒百

姓更为可怕。

至于其他办法,曹操不是没想过,只要他能够拿出同样的书籍,价格还差不多的话,治下士子之心自然不会被张扬拉拢,但问题是,他拿得出来吗?

印刷术的概念随着售书大典已经传遍了四方,曹操不是没有找来诸葛亮和工匠询问,按照张扬的说法,诸葛亮和工匠们确实觉得可行,也并不算难以办

到。

可问题是,成本太高。

纸张要跟晋阳的商人买,虽说不贵,但绝对已经超出了五个铜板的数目,更别说还要请人雕刻木板,印刷、装订,这一套流程下来,别说五个铜板,哪

怕五十个也打不住。

要知道,这还是将请人誊写书籍的花费刨除掉的,诸葛亮的字迹虽说赶不上钟繇,但也并非不可一用,否则的话,这个成本可能会上升到一个令人恐怖

的地步。

这样的书籍,如果做出来的话,有人买吗?

如果换在之前,曹操敢肯定有,但面对只卖五个铜板的并州书籍,哪个傻子会来买他的?

这些天来,曹操每日都在发愁这件事,乱世之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他就这么放任张扬拉拢读书人,甚至不需要两军交战,十年二十年之后

,他将陷入无人可用的可怕境地,这天下还争个什么?

可令曹操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还没解决,张扬又抛了一个新东西出来,如今的他有点杯弓蛇影的意味,一听到晋阳、张扬外加一个从没听过的词

汇,他就是一个激泠,他实在搞不明白,张扬或者说他的属下到底哪来的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煤炭这东西自古就有,但在张扬之前谁曾想过拿这东西来煮饭、取暖?至于棉花,同样如此,以前的西域也曾归属大汉几十上百年,但怎就没人发现棉

花这种不起眼的东西能够取暖?

他娘的,怎么好事都让张扬这小子给遇上了呢?

诸葛亮不清楚曹操这么短的时间内便想了如此之多,只是老实道:“大王,这科举...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只是据续作回报,五日之前,张

扬在晋阳颁布科举法令,方才臣接到细作传回的详细介绍,只感觉浑身冰冷,不敢怠慢,便给大王送了过来。”

“这便是那科举的详细内容。”

说着话,诸葛亮将一份不算太厚的纸张抵到了曹操的面前。

曹操并没第一时间去翻开,而是在心中回想着诸葛亮的那句话。

在荀彧、程昱被俘,刘晔、荀攸等人相继投降之后,诸葛亮如今几乎成为了他唯一的谋主,而他对诸葛亮也算是非常了解。

这是一个十分沉稳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显得十分冷静,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之前而色不变这等话几乎天生便是用来形容诸葛亮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看到这科举制时,竟然浑身冰冷?

看些眼前那堆薄薄的纸张,曹操的脸色有些难看,莫非这科举法令,又是什么阴谋?

在这里不妨简单说明一下东汉以前的选才之法。

商朝太过久远,无法考究,但周以来,尽皆以封国治理天下,选举人才基本也是靠世袭的来继承。简单来说,就是不只是周天子的皇位由嫡长继承,就

是诸侯、卿相、士大夫,乃至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全部都是继承的。如果说的再直白一些,那就是你的父亲是干什么,不管是天子还是马夫,你也必须

干什么,不能例外。

等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了客卿、食客这等游离于制度之外的士人,他们往往身份并不显赫,但大都有一技之长。这等人没有什么官位能够继承,但

又不甘平凡,便投身于各色主公的麾下,为他们分担忧愁。从而也就有了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的美谈。

这些人中,有破落贵族出身的,但大都还是以生活在最为底层的寒门庶子为主。

等到秦始皇横扫六合,实行中央集权。

可惜的是,秦朝存在的时间实在太短,根本没等到秦始皇考虑这个问题便已经驾崩,之后的秦二世是个什么东西也无需多说,所以秦朝基本还延续着春

秋战国那一套世袭的办法。

等到刘邦建立汉朝,到文景之治,一直施行的是道家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再加上大汉开国功勋以及他们的子弟,人才不足的情况并没有凸显出来,

自然无需解决。

可到了汉武帝时,开国功臣凋零殆尽,他们的后人大多也碌碌无为,至此,察举制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为帝王者,为选拔民间的人才,同样也是为了杜绝各路官员、世家私自豢养门客,便设立出了察举制。由各地方推荐德才兼备之人,供朝廷任用。

由州一级推荐上来的士人,名为秀才,后来因为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便改为茂才,由郡一级推荐出来的人,则被成为孝廉。

只是到了西汉的末期,这种制度已经有了崩坏的前兆,不少世家之人互相推荐,几乎垄断了为官的渠道。

更为不少人为了能够得到举荐便沽名钓誉,曾有一个名叫许武的人,他自己已经得到了孝廉之名,但考虑到两个弟弟还未显名。便将全族之人召集起来

,把家产分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广宅,而两个弟弟得到的家产既少又差。

但事先商量好之后,两个弟弟丝毫不争执,被乡里之人称赞,于是顺利被举为孝廉。事后,许武又重新将族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明真相,随后再次将家

产平分。

这一举动,如果换成现在,一定会治这许武一个欺上瞒下之罪,但在当时,他不仅没事,还为人们所赞叹,名声大振,直接被调至长安担任少府。

东汉以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保证被选举之人的才能,实行了连坐的制度。

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而又被举荐,一旦查出来的话,举荐你的人同样会受到牵连。

这种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被举荐之人的才干,但同时也使得世家大族的力量愈发强大。

在朝廷中的官员和世家大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甚至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形容也不为过。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你和我没有一点关系的话,我又为什么承担着连坐的风险去举荐你?

你飞黄腾达了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你倒霉了我却要跟着你倒霉。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官吏都出自世家。有能力,而没有背景的

寒门子弟几乎没有一点出头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说得世家者得天下,冀州韩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可是正儿八经的冀州牧,汉灵帝刘宏亲自任命,但袁绍拿下他却没花费什么手脚,

凭借的还不是韩馥手下冀州世家的力量?

再比如张扬,他占据着皇帝的大义之名,可麾下的人才一直短缺,为什么?

还不是张扬不是世家出身,以袁绍为首的世家门阀根本看不上他?

如果不是有系统的存在,还有三学来打底,再加上张扬的手段足够硬,他不是被治下的世家推翻,就是成为世家控制的傀儡。就如同历史上曹操死后,

曹魏便开始为世家左右,而九品中正制也应运而生。

而如今,张扬酝酿了近十年之久,从定鼎并州便开始谋划的科举,终于向天下人展开了它的面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