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5章

和帕尔先生聊了大半天后,罗乃音才知道对方还曾经代理过英国棉布和纺织机械的生意,这才能够对于中国的纺织业如此熟悉。

自从革命委员会进入成衣制造业之后,不仅促进了本国的棉纱棉布产业,对于进口的细布需求也大大的增加了。战前英国的棉纺织业虽然陷入了颓势,粗布纺织遭到了日本和印度的竞争,细布上则遭到了美国和德国的竞争,但凭借着先行优势,英国的纺织业还是牢牢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地位。

特别是在细布的纺织上,英国棉布以品种的多样化和稳定的质量一直深受世界各国的好评。不过在成衣制造业上,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各国的水准和100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依然还是以定制加工为主。只不过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这种服装定制已经跟不上社会财富增长所带来的民众需求的扩大了。

对于农业国来说,除了少数地主和贵族阶层需要裁缝定制服装外,农民阶层的服装一般都是自制,战前的中国、印度都还保留着这样的风气。但是对于欧美这样的工业化国家来说,工人阶级的不断扩大,导致自己制作服装变成了极为繁琐和浪费的一种生活方式,向裁缝定制一套适合自己身份的服装又显得过于高昂了。

因此随着美国东海岸的成衣制造业被开发出来之后,一种全新的服装工厂生产办法就流行了起来。这种大批量的服装生产方式,虽然被上流阶层嗤之以鼻,但是对于中下阶层来说却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服装。

此外对于英国那些500英镑年收入的家庭来说,购买一套4-10英镑OTg2NTc=的标准化中高档成衣,比去高级裁缝铺定制一套10-30英镑的中高档服装要划算的多。对于那些高级裁缝铺来说,10-30英镑的定制服装都是拿来给刚入门的学徒练手用的,未必就比从工厂出产的标准化成衣高级多少。

特别是用上等的英国细布制作出来的成衣,在一般人眼里根本看不出是否是从裁缝店定制的服装。因此一开始帕尔先生为共和党供货还是赚了不少钱的,这还不包括他向共和党推销的成套纺织机器。但是战争的爆发搞砸了帕尔先生的生意扩大的计划,曼彻斯特难以继续供应上好的细布和纺织机器,他向银行贷款扩大的生意最终都被银行清盘了。

帕尔先生还在准备着战后的东山再起,因此不遗余力的收集着中国纺织业的情报,但是他所搜集到的情报对于他战后的复起计划来说,显然是极糟糕的。因此他才会试图从罗乃音这里打听一下,帝国政府对于同中国的贸易究竟持有何种立场。

罗乃音对于帕尔先生的想法不置可否,战争没有结束之前,连公使先生都不清楚帝国政府会如何调整战后国际经贸秩序,何况是他。因此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同帕尔先生交谈之余,他就把小半的精力放在火车外的景象。

位于山海之间的辽西走廊此时绿意盎然,铁路两边的田野中也出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让罗乃音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这里的农民不仅使用着牲畜耕地,还时不时的能看到拖拉机的身影,这是华北地区过去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不过最让他感到惊讶的,还是沿着铁路两侧不时能看到的树立电线杆的施工,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和直流发电机后,电力照明就开始向着全世界传播了开来。

m.vipkanshu.

1879年,上海安装了中国第一台发电机,用于对上海港的夜间照明。1894年,英国人向六十大寿的慈禧送上了一台发电机作为贺礼,安装在了颐和园内。

但是对于电力照明接受最快的,还是德国、美国和日本,英国虽然是最早发现电力照明的国家,但是在发展电力事业上远远落后于以上三国的。和中国是因为统治者过于保守才不接受电力事业不同,英国是因为蒸汽动力的发展程度较高和城市煤气灯设施过于完善,导致资本不愿意投入电力这一新兴产业。

虽然罗乃音听说过,共和党在满洲对于推进电力事业不遗余力,不仅仅在于夜间照明,主要还是在工厂动力上大力的采用了电力。他一直对这个传闻半信半疑,因为在他眼中那些中国人对于西方科技从来都是当成奇技淫巧,哪怕是要用也是偷偷摸摸,绝不会大张旗鼓的说西方的科技好用的。

就在近20年前,华北愚昧的农民还把铁路、电线杆、照相机当成了妖术,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大肆破坏、销毁一切从西方舶来的洋玩意。因此罗乃音很难相信,在中国会有一个地方能够毫无障碍的推动着来自于西方的科技运用。

不过在过了山海关后,他不得不接受了这江浙湖汉北样一个事实,这里的民众显然要比关内开放的多,他们对于修建破坏风水的电线杆子和使用拖拉机,显然没有关内的民众那么抗拒。

下午1点20分列车抵达了锦州,过了锦州之后窗外的平原面积突然就开阔了起来,看着窗外望不到尽头的平原,罗乃音的心情也突然感觉开朗了起来,就好像他坐船从英吉利海峡进入了大西洋一样。

七点四十分列车终于抵达了南满火车站,此时天色已经黑暗了下来,但是火车站外却有着成排的路灯将街道照的宛如白昼。罗乃音差点以为自己这是重新回到了北京的使馆区,不,使馆区也没有这么密集的路灯照明。

南满车站广场到小西门过去都是铁路附属地,辛亥革命前罗乃音来过此地一次,那时这里正按照横滨城的布局修建着日式的房屋。不过今天重来此地,罗乃音发现原本街头随处可见的日本浪人和军人,现在几乎都看不到了。

虽然街头人流如织,但是穿着日本服饰的人并不多,穿着中国长袍马褂的人士也不多,倒是穿着西式服装的中国人随处可见。车站广场附近停泊着许多出租马车、人力三轮车和汽车,也不时有电车在广场停下,但是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人力车却几乎看不到。

而车站周边的建筑也不再是一味的日式低矮建筑,倒是多了好几幢十几层高的大楼,虽然看起来风格有些不大统一,但是却将此地的日本城市氛围给破坏掉了。帕尔很快就叫来了一辆出租汽车,将两人送去了英国驻沈阳的领事馆,就在距离火车站南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两人花了1元钱。

在前往领事馆前,罗乃音已经购买了第二天前往长春的车票,和关内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车票并不是按照头等、二等、三等车厢来划分的,而是卧铺、软席和硬座三类,在帕尔的建议下罗乃音购买了两张前往长春的软席票,每张五元零三分。

第二天一早,在领事馆的安排下,罗乃音和帕尔在7点前赶到了车站,在候车台上看到用铆钉固定的全钢车厢和拱形的车窗,这种美国风格的车厢,罗乃音忍不住就想着,“共和党和美国人之间的贸易往来很紧密啊,在这种时候还能向中国出口这种全钢车厢。”

不过罗乃音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美国式车厢要比京沈路上的客车要舒服的多。不过让他记忆更为深刻的,还是这条线路上使用的电力机车性能,比起蒸汽车头行驶中的嘈杂声,这趟旅程可谓是相当安静了,且速度也比蒸汽列车快得多。

和他通行的帕尔兴致勃勃的向他说道:“我们今次算是赶上了,本月满洲铁路提速,我们刚好是提速的第二天。去年从沈阳到长春要花上近7个小时,提速后据说只要5个多小时就到了。”

“5个多小时就能到长春?”罗乃音有些惊讶,他记得辛亥革命前从沈阳到长春要9个小时出头,而这已经是相当快的速度了。因为距离更短的长春到哈尔滨需要11个多小时,毕竟俄国人的铁路技术较为落后不说,平日里的计划和保养也很差劲,完全不能和采用了美国技术的日本人相比。

不过帕尔随后就替罗乃音解开了疑惑,“虽说名义上中国人管理的铁路,其实这条铁路的行车安排都是德国人建立并管理的,而电力机车的技术也是美国人研究出来,至于车上的服务则是日本人拟定的。不过能够在短短几年里建立起满洲的铁路网,中国人还是相当能干的…”

列车越是往北开去,铁路两侧的房子就越是齐整且美观;平原上的道路不仅规划平直,道路两旁也栽下了成排的行道树;田野中工作的拖拉机数量也渐渐超过了牛耕的数目,这样的景象和罗乃音记忆中的满洲印象也越来越远,倒是令他仿佛看到了欧洲的乡村。

加上和他们同坐于一个车厢内的两名陌生旅客,一名日本人和一名法国人,罗乃音显得就比昨天沉默的多了,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观赏车窗外的满洲景致。当列车抵达了长春站时,下了火车的罗乃音看了看自己的手表,刚好是12点14分,从沈阳到长春花费了5小时14分钟,确实是比从前提速了近一倍。

对于帕尔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火车的提速只不过是增加了他们旅行的方便。但是对于罗乃音这样的外交官来说,火车提速可不仅仅是方便旅行,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调动人员和物资的时间,并提高了铁路运输的上限,一旦满洲周边发生了战争,共和党的出兵速度就能比他们预想的速度快了一倍。

就像德国人错误的估计了俄国初期的动员能力,结果就失去了在俄国加入战争前击溃法国的可能。罗乃音很怀疑,现在那个国家还能在满洲附近挑战共和党,日本距离满洲虽然很近,但是毕竟隔着一片大海,等到日本把军队集结到大连或营口时,估计革命军早就做好了准备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