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玉虚宫。
一年一次的元始天尊讲道刚刚结束,姜尚上山四十载(注1),听了三十次元始讲道,距离那长生道果却仍旧差着巨大的鸿沟。
心中悲切,有些意兴阑珊,正如往日一般在山上行走,忽然看到太乙真人正靠着石柱,愁容满面。
姜尚还以为这位师兄也没听懂,故而走上前去,想要进行一次学渣之间的相互安慰,当然,他也知道这太乙真人乃是金仙,若是直接开口,恐怕伤了面子,便委婉问道:
“师兄为何苦恼?”
“为我那‘徒弟’……”太乙真人随口说道,姜尚一听,立刻明白自己想岔了,失望之下,心情越发黯然,准备客套了两句便转身离去,谁知太乙真人却已经打开了话匣子——
“师弟有所不知,我这徒弟,可是关乎悟道之争……”
“悟道之争?”姜尚眉头一挑,不免有些好奇,虽然在有心人的传播下,阐教修为有成的弟子基本都知道了这所谓的悟道之争,不过姜尚,偏偏就属于那种修行无成的一类,修炼四十年,才勉强引气入体,在小门小派里多少还能算中人之姿,但在阐教本门这个重视天赋跟脚的地界,却已经是最末流的那一类了。
“哦,我忘了师弟不知……”太乙真人这才意识到自己说走嘴了,连忙闭口不谈,虽说并不是什么秘密,但那却是上层,三教向来有让无法修成正果的弟子下山享受凡间之乐的做法,这姜尚虽然修行一般,但杂学却相当出众,说不得就会去某个国家出仕,若是走漏风声,那就是大问题。
姜尚见太乙真人如此态度,只觉得对方看不起自己,心中黯然之色更胜,一时间,恨不能生为一只虫豸,好寻个地缝钻进去躲羞。
不过就在这时,玉虚宫侧门忽然打开,一个童子一路行到姜尚面前,恭敬道:“师叔,老爷有请。”
这童子乃是阐教三代弟子,却是早已修得天仙之躯,却称呼姜尚师叔,这让他老脸越发滚烫,再看童子修行八百载仍入稚童的面孔,心中悲戚,不过老师相召,却是不敢耽误,一路穿过侧门,来到宝殿座前行礼:
“弟子姜尚拜见。”
元始天尊见姜尚进来,眉目轻闭,将身周气势压下,以灵力震荡空气发出声音:“你上昆仑几载了?”
天尊此法,却非是为了排场,只是姜尚修为不够,若是如此距离听他亲口说话,怕是当场便会走火入魔。
姜尚知道轻重,收敛心神,连忙道:“弟子三十二岁上山,如今虚度七十二岁了。”
元始天尊微微颔首,依旧震荡空气:“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扶助明主,出将入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姜尚听师尊如此开口,脸色骤然大变,悲哀之色溢于言表,甚有两行清泪涌出:
“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今亦有年。修行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
元始天尊闻言,却是道:“你命缘如此,我阐教顺天而行,岂得违拗?”
姜尚听到这话,便知道已经成了定局,但心中仍旧难以放弃。不过此时,一直陪侍元始天尊身侧的南极仙翁忽然道:
“师弟,机会难逢,时不可失;况天数已定,自难逃躲。你虽是下山,但此举关系悟道之争,封神之战,若是功成,定能获封神位,长生久视,也省的你日日苦熬。”
“悟道之争?”姜子牙双目圆睁,心中却是涌出一股大欢喜,连连叩首,元始天尊微微颔首,伸手一招,却是取来那封神榜与打神鞭道:
“此二者乃是封神之物,榜曰封神榜,你投身西岐,建一座封神台,将此榜悬于台上,凡应上榜者便会录于其上,鞭曰打神鞭,乃是先天灵宝,可打上榜之人,本身也是一件利器,你持此二物,下山去吧。”
“谢过师尊。”姜尚接过两件灵宝,大礼叩拜,随后晕晕乎乎的走出玉虚宫,随即才想起自己居然忘了问这悟道之争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却又不好回去询问师尊,正慌乱之际,就见太乙真人仍旧在那黯然神伤,立刻走了过去——
“太乙师兄,师尊命我下山主持悟道之争,可否告知这悟道之争究竟是什么?”
“???”太乙真人听到姜尚如此开口,脸色顿时怪异起来,心说我刚才说漏了嘴,你就告诉我你负责主持悟道之争,怕不是晃点我的?
不过神识一扫,却发现姜尚身上多了两件灵宝,总算是信了几分,不过考虑再三,这才开口道:
“师弟既然要下山,那就去我洞府详谈吧。”
姜尚和他们这些已经金仙的弟子不同,没有师命是不能随便下山的,太乙真人此言,便是想试探这姜尚是否真的获许下山。
姜尚却并不知道太乙真人的想法,只是点点头道:
“师兄稍等,待我取来琴剑行礼……”
……
却说太乙真人架起遁光,只消半日,便卷着姜尚落在金光洞,二人落座,太乙真人命童子端来仙茗茶点,抿上一口,这才缓缓讲述起阐截二教悟道之争的详细情况。
姜尚听着只觉得混乱无比,他上山时帝辛还未出生,没有蒸汽机也没有吏员考试,更没有奇怪的议会制度,哪知这才过了四十年,人间就已经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再联想师父让他去投奔西岐,顿时感觉一阵头大。
想要让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战胜如此庞大的帝国,哪怕姜尚对兵法也有所建树,也实在是没有头绪,大脑快速运转,姜尚忽然想起之前太乙真人说过的话,顿时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对着太乙真人问道:“师兄之前说,你的弟子关乎悟道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