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历史军事>史上第一无道昏君全集TXT下载> 第四百八十一章 走向世界十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一章 走向世界十三

“呵呵~”

朱大昏君不可置否,轻轻点了点头,就在他带着众人想要进一步观察一下这所贵族小学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传来了“叮叮叮”的声音,朗朗的读书声戛然而止……

“下课喽……哈哈哈……”

瞬间各个教室的门大开,跑出了无数欢天喜地的孩童,让朱大昏君仿佛又回到了前世的儿时……

“陛下,要不要见见校长?”张世泽轻声地对朱大昏君说道:

“他是臣的堂叔……”

“不用了!”朱大昏君当然知道这所学校的校长是谁了,名叫张之桓,是已故英国公张之极的弟弟,原本起码有个世袭千户守备之类的官职,不过朱大昏君的卫所改革却让这些勋臣失去了机会,所以怎么安排这些人就是个大问题了。

好在这难不倒阴险狡诈的朱大昏君,因此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勋臣子弟和宗室都有了相应的安排,比如教师、诉状师、税务官(警)、商人、商市股东(议政院议员)等,拉一派打一派再稳定一派。

最后便是让他们或者他们的子侄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继续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大明添砖加瓦……这也是朱大昏君不愿意“革”这些旧派既得利益者的原因之一,否则他靠一群农奴、匠奴发展工商业?殖民?

至于某些人说这些人是酒廊饭袋什么,其实人家只是不会打仗而已,他这些年皇帝坐下来也知道,如今的大明宗室、勋臣可是有非常多的著名学者、科学家、哲学家……

毕竟把人家当猪养嘛,人家没事干只能窝在家里要么造小人,要么“奇技淫巧”……

所以怎么“用”这些人,就成了朱大昏君发掘的一个重大“财路”,这些人用好了他的朱氏王朝才能走上邪恶的资本主义康庄大道啊,否则他能依靠谁?

这会儿他已经和几个臣子骑上了高头大马,朝着市区走去了,不过大道上都是络绎不绝的人群,都是一些刚刚从田间地头忙活完的农人。

苏观生与朱大昏君马并马前行着,看到天子在东张西望,便低声在他身边道:

“这些农人应该是附近庄园或是大农场上的长工,他们都是没有土地的……哎……”

“原来是农业工人啊……”朱大昏君用细不可闻的声音嘟囔了一句,然后看着苏观生道:

“这些农人过的怎么样?”

“那自是比过去好多了,只是……”

“只是什么?”朱大昏君似乎漠不关心的样子,很有一点铁石心肠的样子,不过看在眼里的苏观生和张煌言却心中苦笑连连……这位难道不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嘛?

想到这里的苏观生却是暗自摇了摇头,看了一眼张煌言,然后又对着朱大昏君道:

“只是他们没有立锥之地啊……”

“呵呵,苏卿不是说他们的日子比过去好了吗?怎么?”朱大昏君依旧东张西望地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头也不回,只是他不知道两位能臣贤臣的目光多么复杂了。

“陛下,”这个时候张煌言已经跟了上来,他打算冒死进谏一番,便拿出了直柬名臣的样子在马背上拱手道:

“这些农人的生活好是好了,可是他们这样的好日子是没有保障的,这是建立在其家中有轻壮且善于农事之人的基础上的,现在的骑士、士爵、农场主并不喜欢养闲人啊,也不会像过去一样将田土租给这些农人,而是采用雇佣的方式……

如果这些农人将来有什么天灾人祸,或是这些家中的顶梁柱生一场不大不小的病,那岂不是……”

苏观生这个堂堂的“三不要老爷”听张煌言这么一说,心中也顿时泛起了决死之谏,便看了一眼张煌言,把话头接了过来,对着刚刚回头面无表情的朱大昏君道:

“我大明向来都是以农为本,要是这样下去,那不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了嘛?长此以往终究是大明之祸啊…...”

他说到这里便

“臣不才,愿冒死相谏,望陛下三思!”

“呵呵!”朱大昏君不可置否,他才不会因此龙颜大怒呢,而是左右看了两人一眼,笑道:

“苏卿,张卿,朕问你们,这些农人过去过的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朕即便是将土地分给他们又能守到几时?而且民间向来都有将土地家产析产继承的传统,即便是朕这个皇帝也不能一道圣旨改变啊……”

他说到这里便看了一眼身后的张世泽、沐天波、郑森一眼,然后脸上换上了一丝得意,继续笑着对两人道:

“而朕却可以用一纸诏书让骑士、士爵,男爵以上的贵族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因为他们都是朕的家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这个道理了!但朕却管不到平头百姓身上啊,因此只能缓慢引导之……”

实际上,苏观生和张煌言并不是要朱大昏君真的平分土地,要不然他们就是天下所有人的大敌了——尤其是天下读书人啊,而且也不一定能得到天子的好。

他们只是以一个传统士大夫的眼光看着农人无片瓦立锥之地,便以为此政必不长久,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剧烈震动,到时候身为传统士大夫的他们也会殃及鱼池——这也是每逢天灾之时,士大夫家族都会自觉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的原因所在,否则一旦闹起来他们失去的便不是几石粗谷杂食了……

从这个方面来说,士大夫地主老财并没有朱大昏君刚来大明时认知的那么差,至少他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从每次蝗灾、旱灾之类的天灾中知道了这一点。

而且如今的大明行的是“中央地方两税分离”,因此这些年地方每每遇到大灾也能从容调度赈济,即便是小冰河时期北方粮食欠收、崇祯六年的蝗灾、崇祯七年由旱灾引起的蝗灾……也能让地方衙门承担一部分,朝廷承担一部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灾难。

更加难得是,因为没有大面积的受饥食子、食野菜、饿死人等原因,这个时空的大明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在崇祯十三年开始发生大面积的瘟疫等疾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