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的阿根廷,处于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之间被包围的那块领土,被他们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地)地区——当然此时东岸人将之称为“河间”地区——拜这两条河流所赐,河间地区同邻近地区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分离状况。不过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两条大河及其支流也给河间地区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
河间地域辽阔,南北之间尤为绵长,跨过的纬度竟达八度之多,其北部是具有巴西地块特色的台地状地形,科连特斯城一带则以滞留水副区为突出,南边则以丘陵和三角洲为主,故该地区其实可以分为四块即北方台地、科连特斯平原、南方丘陵和巴拉那河三角洲。
鉴于西班牙人在允许外来“东岸侨民”进入其领土开发的问题上松了口子(虽然尚未来得及得到菲利普国王的批准),目前与大兴港仅一河之隔的南方丘陵地区,就涌入了为数不少的东岸人——其实西班牙人批准不批准也仅仅是个形式罢了,盖因早在数年前,就有很多东岸人渡河进入这片地带,砍伐当地资源丰富、价值很高的森林以出口到国内。目前这里已经渐渐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定居点,隔岸大兴县的人喜欢称之为相思乡——顾名思义,当地存在着面积广阔的相思树森林。
而在东岸国内的铁路、公路(三级国道)建设进入鼎盛期后,这种质地坚硬的树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需求开始急剧上升,进而导致更多的人来到此地伐木——正在南方巴塔哥尼亚地区开拓的蔡华泽的两个儿子(蔡名和蔡爵二人)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相思乡的,他们在蔡家宅乡雇了一些意大利、苏格兰劳务工,然后又在相思乡本地招募了一些克兰迪人,伐木队便正式开张了。
在此时堪称化外之地的相思乡,秩序可谓混乱无比,这里一切都是以力为尊、凭拳头说话。从小在大明生活的蔡名、蔡爵两兄弟对此倒没什么不适应的,他们的队伍里有一两百号人,器械也颇为充足——甚至蔡家兄弟及一些管理层人员还身有铁甲、腰悬利刃——绝对不是乡场里那些土包子们能比的,因此他们抢到了很大一片面积的树林。
这片森林位于后世康科迪亚市内,距离河岸码头并不远,端地是一处好所在。而且风光明媚、景色如画、绰约多姿(乌拉圭河沿岸的城市风光大抵如此),让人看了为之心神沉醉。被砍伐光秃的地面上,此时树根也被慢慢刨了出来,地里的石子也被捡起扔到了一边,随着砍树大军前来河间的东岸农民们在此种起了柑桔(后世这里的柑桔十分有名)、瓜果菜蔬和水稻——后者是一种在东岸国内比较昂贵的谷物。
而除了这些种地的农民外,东岸国内还有一些手工业者在政府或明或暗的唆使下,从大兴县渡河来到了相思乡,并在此定居了起来。甚至于,大名鼎鼎的西北垦殖银行也在这里悄悄设了一个分理处,为居民们处理日常金融事务——你可别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在如今的东岸,随着经济活跃程度的加深,银行已经越来越深的介入到工农业的经济体系之中,普通百姓(不光是有钱人)对银行金融体系的依赖也越来越深(最近习惯使用银行服务的农场主、小商店经营者等的数量已经增加了好几倍),你从相思乡这么一个可以说是落后的地区就能看出些许端倪了
比如,相思乡本地就有一些每年甚至只纳数十元税的养殖场主们(养殖鸡鸭鹅,就近供应本地居民),也在西北垦殖银行里开立了往来账户;鸡贩、菜贩和肉贩为了生意往往也会开出很小额的支票,常常不到20元、30元,且不难得到客户们的认可,让人不得不感叹银行服务的深入性。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随着立国时间日久,现在很多率先富起来的东岸百姓的存款越来越多,这就产生了支票,并且支票现在也越来越有取代汇票而成为一种支付手段的趋势——这其实是正常的,想想吧,在以前曾经有人把“具有立票人的担保、承兑人和或许超过二十笔背书(这本身意味着其流通性)”的汇票在人群中转来转去,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比如背书模糊不清什么的)就有可能引起银行的拒收,给汇票持有人造成损失,因此在东岸老百姓存款渐渐多了起来后,支票开始大行其道,大幅挤占了汇票的流通份额。
不过,相对大额的支票流行了起来,可小额纸币在东岸却从没真正流行起来过。曾几何时,东岸政府每年都会发行大量的小额承兑汇票(一元、两元、五元那种,期限为一年或两年,其实现在也在不断发行,只不过量减少了而已),充当施行纸币制度的试水和预热。只不过这种尝试行为不算很成功,居民们往往一到承兑汇票兑付的时间就跑去银行提现,甚至还有些不安的居民在承兑汇票没到期之前都会去找贴现商人进行贴现,为此哪怕损失一些钱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百姓对小额纸币的不信任到了何种程度。
考虑到这种情况,现在东岸政府开始逐步减少小额承兑汇票的发行比例,加大了一种新的基于黄金储备的代金券的发行比例,一方面是规避金银间的汇率风险,一方面则是增加百姓对这种纸币的信任程度。毕竟,东岸的铁岭金矿可是实打实地摆在那呢,年产金220千克可不是白说的,另外每年远东黑水开拓队展开的山丹贸易也能运回小两百千克的黄金,如果代金券(单位为“圆”,以国库储备黄金作保)没有超发得太严重的话,那么还是可以获取百姓一定程度的信任的。
当然了,光凭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百姓们的习惯是保守的,他们天然喜欢收藏金银放在家里,而不是手里捏着一堆代金券。于是,为了增加这种代金券的流通数量,目前东岸首都东方县、金融中心青岛县两地的税务部门对某些税种已经要求征收一定比例的代金券,以增加其市场需求,稳定币值,只不过这种措施有多大效果还有待观察。
今天蔡名、蔡爵两兄弟就去银行提了一千块银元,作为给工人的工资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日常支出费用。他们手下的伐木工人很多,每人每月发饷五元(但要扣除两元菜金及住宿费用,比在东岸本土能多拿一元钱的工资,且在这里工作满五年也有机会申请成为东岸国民),全部都是用银元支付,盖因这些外籍劳务工对纸币一直都很抗拒,他们拿到手后甚至不惜损失些折扣还要找人贴现,因此考虑到手下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蔡家兄弟一直坚持给他们发现金,以保障他们的利益。
再说了,他们到底是从大明保守的内陆乡村来的,一直不太习惯为自己的私人支付开立支票——不管是大额的还是小额的——如果某天他将有二十笔款项需要支付的话,他就会一大早去银行提取一笔足够数量的钱来支付这一切。
领取工资的既有意大利人、苏格兰人,同时也有许多克兰迪人、瓜拉尼人。这些克兰迪人中的一部分是本地的原住民,一部分则是第二次东西战争后从拉普拉塔草原避难迁居过来的,如今随着西班牙在河间地区设立了殖民据点,他们的日子开始渐渐难过了起来——尤其是在前些年声势不小的克兰迪起义二度爆发被残酷镇压之后,大量克兰迪部落从西面、南面涌入了地形复杂、森林密布的河间地区避难(偶尔还会得到东岸国家情报总局的援助),这就更是引起了西班牙殖民当局对河间地区原住民部落的敌视,封锁与清剿是司空见惯之事。于是他们的日子现在着实不是很好过,连地都没法好好种下去,只能跑到东岸这边讨生活,因为在东岸人的庇护下,西班牙人会投鼠忌器,不敢做得太过分,故跑到相思乡一带来打工的克兰迪人日益增多,当然这也毫无疑问地压低了每个人的工资水平,引起了很多旧大陆劳务工们的仇视……
不过,这关蔡家兄弟这种“资本家”们何事?就他们的立场来说,恨不得工人间的竞争越激烈越好,因为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压低工资、减少支出,至于工人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不是太关心,他们只关心能不能保质保量地砍到足够的树然后运回东岸卖掉而已。现在东岸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相思树这种质地优良的枕木材料可是很抢手呢,而且其价格比起新华夏运来的枕木颇有竞争力——这片森林,就是他们蔡家兄弟的一台提款机,可千万不能出了岔子。(。)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