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王爷所说的那样,纪大人的存在就是拿拿主意,做做决策,具体的事物根本不需要他做。王爷手底下能人异士海里去了,本事比纪大人强的,一抓就是一大把,而且……
王爷的军队自有一套行事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深刻的刻入到那些人的心中,不需要王爷盯着,他们也会自发的照办,顶多就是让纪大人监督一二,以免有人钻空子,或者不按规矩办事。
要知道,这世间没有完美的制度,再完善的制度,也总有想不到,或者漏掉的地方,这些就需要靠人的自觉。
更甚者,再完美的制度,也挡不住心存恶意的人,纪大人的存在,就是为了防备有人起坏心。
纪大人初时不明白,等到他看到不需要他说什么,或者做什么,王爷留下来的那群老将,就把城中的百姓一一安顿好了,而且没有一丝差池,就明白王爷为什么放心,把这么大一个摊子丢给他了。
王爷为他们制定了最完美的制度,除非他蠢得无可救药,又或者想要弄权,不然就是一个识字明理了的小孩,处在他这个位置也能把事情办好。
毕竟,他的存在就是发生事后,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或者点头或者摇头,真没有什么高要求。
“要是天启这么办,哪怕皇上才能差一些,天启也会无忧。”皇上不能干不要紧,只要体系完善,不管什么事都照章办事,这个国家就出不了大错,但是……
纪大人明白,王爷这套制度再好用,再实用,再能富国强国,皇上也不会用,因为…
王爷这套体系,这套规矩,这套制度,大大的削弱了皇帝的存在,也大大的削弱了皇权,甚至官员的权利也不大。
因为,一切按规矩办事,一切按制度办事,人为能操作的空间就小了。
这种制度于国于民都有利,但对当权者极度不利,也只有王爷这种不贪权利的人,才会运用这样的制度。
“再好的制度,没有好人也用不了。你太高看皇上了,看皇上一见王爷拿回京城,就急着要回来,你就该明白皇上是个什么人。”王爷留下来的老将,一脸不屑的说道,话里话外都是对天启皇上的鄙夷。
纪大人一默,张了张嘴,最后什么都没有说,只化为一身苦笑……
皇上是个重个利轻大局的人,别说把权利分给下面的人,就是王爷在燕北功劳大了一些,囤的兵多一些,皇上都小心眼的想要把王爷手中的兵权拿回来,完全不顾边境的安危。
那样一个重眼前利益,不顾国家长远未来的君主,又怎么会允许下面的人,来分他的权利?
王爷留下来的这群人,办事能力极强,不过五天就将皇城中,想要跟他们走的人登记好了。
愿意离开皇城,背景离乡跟着王爷走的人,足足有九成之多,余下一成不走的,是族中有人跟着皇上逃到南边去了,并且颇为得势,他们留在京城,怎么也比什么都没有的,跟着王爷的人走好吧?
而且,皇城十室九空,那这城中的房产,还不是谁占着了就是谁的?
皇城的房价有多高,他们这些在皇城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再清楚不过了。
再往远一些说,就算皇上回来后,他们靠不上去,得不势,日后燕北王登基了,还不得回来,他们占着地了,燕北王能把他们赶走?
留下来的那一成人,基本上都打着这样或那样的小算盘,别说王爷留下来的那些老臣、老将,就是纪大人也能从他们的表现,看出他们的打算……
“浅薄无知,目光短浅。”纪大人摇了摇头,并没有劝说,因为想要留下来的,就有纪氏一族的人。
当初,他失势后,纪氏一族的日子过得很难,但在皇上逃到南方去时,纪氏有一支巴上了皇上,得势了起来。
余下的族人收到消息,就想在京城等皇上回来,好恢复原来的风光生活。
对纪氏族人这些天真的想法,纪大人除了笑,就只能是笑了……
登记好了要走的人,可以选择留下来,但没有登记在册的人,改了主意想要跟他们走却是不行。
在大军出发的那天,有人选择留了下来,有人后悔想要跟着大军,但都来不及了。
做出了选择,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们走!”纪大人被大军保护在中间,他看着身后的大军,看着同样被大军保护在中间的平民百姓,不知为何,鼻子一酸,眼泪落了下来……
他在天启当了几十年的国师,虽从未曾走出皇城,可也知天启的百姓,过着什么日子。
有燕北王守着燕北,南疆和北辰不敢妄动,天武本身就不安定,也不敢对天启如何,天启的百姓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
再不错,百姓遇到灾年或者战乱,也不会有大军保护他们迁移,就算大军准许他们跟着,那也只能跟在大军后面,大军不会为他们减缓速度,更不会……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率先保护他们。
他以为,这就是应该的,四国都是如此,前朝的军队也是这么做的。军队吃的是皇粮,是为皇上卖命,他们要行军,要去前线,怎么能为普通百姓耽误时间?
要知道,他们在路上多耽误一天,前线就多一份危险,在路上就要多浪费一天的粮食,但是……
看到王爷手下的兵,将普通百姓团团护在中间,看到王爷手下的兵,为普通百姓推马车,看到王爷手下的兵,为普通百姓放缓脚步,他却莫名的想哭……
他想,这才是将士们应该做的事。
保家卫国,不仅仅是保护疆土那么简单,保家卫国应该是,保护他们身后的百姓不受他国的迫害,也不受自己人的迫害。
王爷手下的兵做到了这一点。在这乱世,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天下除了王爷,还有谁有资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