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青云台 第146节

“说是陵川的州尹参了老爷一本,状告老爷牵涉洗襟台名额买卖。眼下罪魁曲侯已经落狱,朝廷因为章曲二家走得近,虽然没有实证,由官家做主,停了老爷的职。对了,前阵子落芳斋那个哭了一夜的美人,她的父亲也因此事获罪,听说大理寺的衙差连夜闯进她家中,带走了十余口男丁。娘娘,眼下朝中风声鹤唳,只要跟这案子沾上一点关系,怎么都跑不了。京中士子闹事人心惶惶,外头的人听风就是雨,老爷纵然是被冤枉的,他在枢密院这么多年,对曲侯多少行过一两回‘方便’,朝中党派林立,如果被有心人抓住这一点,把老爷打为同党,老爷再想翻身,恐怕就难了!”

章元嘉怔道:“你适才说,父亲停职……是官家的意思?”

芷薇咬唇点了点头,“也是大理寺几个衙门上书谏议的。”

这些话是章鹤书托人教给芷薇的,章元嘉的性情看着温和,其实和她的哥哥章庭很像,她认死理,守规矩,如果就事论事只说洗襟台之案,章元嘉作为后宫皇后,未必愿意插手前朝事。反之,如果把今日风波归咎于党争,称章鹤书之所以落到今日境地,全因为朝中有人借此案党同伐异,得知父亲遭受了不公的对待,做女儿怎么都会相帮一二。

章元嘉因为身孕丰腴了一些,近一月寝室难安,脸庞肉眼可见地削瘦了,她揪着手帕,额稍渗出细密的汗液,芷薇的话将她连日来心中的疑惑一下炸开,变成千条万条乱麻。她终于知道赵疏这些日子在忙碌些什么了,也知道她身遭的人为何不约而同的缄默起来——赵疏下的令。章元嘉竭力想把这团乱麻理清楚,她问,“父亲可说过让我做些什么?哥哥呢?哥哥怎么不回来帮父亲?”

芷薇没有把章庭昏迷未醒的事告诉章元嘉,“大少爷是在陵川一处矿山受的伤,眼下矿山被炸毁,矿监军被捉拿,大少爷留在矿山善后了,可能还要一阵子才能回京。老爷说,眼前这一关,他自有法子渡过去,只是可能过些时日,希望娘娘通过自己的路子,往京外送一封信。”

章元嘉听了这话,紧握着手帕的手慢慢松开了些,她重新在软塌边坐下,思量了片刻,对芷薇道:“你过来,帮本宫去办桩事。”

芷薇依言附耳过去,听完章元嘉的话,她脸色大变,“娘娘不可,那落芳斋的美人已被看管起来,等闲不能召见,娘娘若贸然见她,只怕官家……”

“照本宫说的去做!”不等芷薇说完,章元嘉冷声打断,她缓缓抚着腹部,“到了这样的关头,本宫不能坐视不理……”她闭上眼,“快去吧。”

芷薇只好跪地称一声是,匆匆离开了。

-

天际阴云密布,云层灌了铅似的低低地坠在宫楼顶,直到廷议结束,天也不见放晴。一个小黄门在深秋的寒风中缩了缩脖子,引着身后的大员登上拂衣台:“张大人,这边请。”

近日朝务繁多,赵疏把三日一次的廷议改成了每日一次,无事面圣的大臣不必日日都来。张远岫今日一早去了城郊办差,刚到衙门,听说赵疏召见,很快来到拂衣台下等候通传。

廷议刚结束不久,张远岫到了殿上,跟赵疏拜下,“官家。”

赵疏将手里的奏疏合上,“听闻早上张卿去了城郊查访,怎么样了?”

近来京中多有士子学生游街,朝廷为了平息事态,着令翰林、礼部,并着御史台一起查问这些士人的根本诉求,张远岫之父是当年投江的士大夫张遇初,他在士人中颇有威望,是以是督办此事的不二人选。

“官家容禀,这些士人之所以闹事,多半还是对买卖洗襟台名额的不满,洗襟台在人们心中是无垢的,岂可用来做牟利敛财的手段?只要严惩买卖名额的罪魁,还天下一个交代,风波自会平息。”

赵疏颔首,“由张卿督办此事,朕是放心的。”他随即道,“其实今日朕传你来,是为了私事,此前张卿在陵川督工,老太傅曾去过一封信,张卿可收到了?”

张远岫道:“收到了,臣也看过了。”他知道赵疏想问什么,稍顿了一下道,“臣身无长物,今承蒙官家赐婚,感佩在心,不慎惶恐。按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臣不该有二话,只是,一来,臣尚未有功业建树,担心自己配不上仁毓郡主,辜负了官家与恩师的一片好意;二来,”张远岫在大殿上沉默须臾,“二来,也是最重要的,先烈在上,臣不敢僭越,虽然臣不在乎非议,心中对自己还是有颇多质疑,不敢自比谢公。”

张远岫这话说得直白,赵疏也听得很透彻。

所谓先烈不是旁人,正是小昭王之父谢桢。

张远岫娶赵永妍,便如同当年谢桢娶荣华长公主,都是士人皇女配做一对,无论旁人怎么看,私心里必会拿他去与谢桢做比较。当年的谢桢如果活着,凭他经世之才,眼下早该是宰执之臣,张远岫如果娶了仁毓郡主,做了下一个谢桢,无论他想与不想,都会借此在士人心中更进一步,走快了不是好事,高处不胜寒呐,虽然他早就木秀于林,又岂知山顶狂风?

赵疏看着张远岫,这个立在满殿秋光中的年轻大臣,有着一双如春湖般安静的眼,看着一览无遗,目光却很深,难怪永妍这样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会喜欢他。

赵疏道:“其实这门亲事起初裕亲王府那边提的,可能是看在你的人品出众,倒没有太多别的意思,朕和老太傅都一样,觉得终归还是要你自己愿意。也罢,朕明白你的顾虑,你眼下既踌躇,朕再容你些时日多想想,想好了随时来回话。”

只这么一会儿工夫,拂衣台下已候了几名大臣等待面圣,张远岫谢过,退出殿外。

刚走出一截,他似想起什么,足下步子一顿,回身对那大殿外的老太监道:“不知公公方便否,张某有事要去趟惠政院,公公可否帮忙引路?”

惠政院建在东宫,是太子的辅政之所,赵疏登极后,东宫空置,惠政院除了几个值勤的坊官,里头大员近几年已纷纷调往三省六部,只不过张远岫近日处理士子闹事,那些坊官都是名正言顺士人出身,要见他们无怪。东宫虽在禁中外围,张远岫一个外臣过去,路上禁卫多有查问,所以才劳烦曹昆德引路。

曹昆德一搭拂尘,“张大人真是说笑了,咱家能有什么不方便的?”说着,吩咐墩子等候通传,引着张远岫去了。

二人沿着宫道一前一后走出一段,曹昆德渐渐慢下步子,慢条斯理地道:“可真要恭喜张二公子,无心插柳柳成荫,待娶了郡主,这大周朝廷之上,您说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再不用如昔日一般,为了重建一个楼台,煞费苦心,千里迢迢让咱家把一个孤女引来京城了。”

张远岫目光直视着前方,淡淡道:“公公与我各取所需,忘尘煞费苦心,公公又何尝不是。”

曹昆德的声音细而长,脸上挂着的笑画上去的似的,像个假面,“张二公子今日来找咱家,不单单是为了叙旧的吧,怎么,是咱家做了什么,惹得张二公子不痛快了么?”

“没什么,提醒公公一句,你要的人,我已经帮你招来上京城了,你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洗襟台之案到此为止,多余的事不必再做。”

“多余的事?”曹昆德听到这里,嗤笑一声,“怎么,前几日那温小野闯宫,咱家不过就是依规矩让人告了她一桩,离要她的命还差着好一截呢,居然又让张二公子不乐意了?”

第187章

“张二公子让咱家不要做多余的事,公子多余的事却没少做。”

曹昆德悠悠地道,“咱家老了,记性倒还不差。一年前薛长兴投崖,似乎就是张二公子救的;后来温小野能平安逃出京城,多亏张二公子相帮。要说公子优柔寡断吧,瞧您这一桩桩事情办的,真可谓一个杀伐决断。就说何家囤药的案子,要不是公子把宁州受瘟疫波及的百姓请上京,率先引起动荡,怎么会有后来的士子闹事呢。而今买卖名额的内幕暴露,张二公子知道任小昭王这么查下去,洗襟台的重建早迟都要搁置,脂溪山崩地裂,也不防着您隐下章鹤书的证据。刀尖什么时候出鞘,什么时候收回,公子一向游刃有余,怎么偏偏遇上了这个温小野,就乱了阵脚呢,怎么,温小野在张二公子心中,很特别?”

满朝大员中,希望洗襟台能够重建的不止章鹤书一个。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章鹤书这样的权势,能和天子做买卖置换的。没有权势怎么办?不难办,找准时机在里头推波助澜即可。嘉宁三年初春,这个时机来了,重建洗襟台得到了嘉宁帝的应允,朝廷派出各部大员复查洗襟台之案的疑点,捉拿了包括崔弘义在内的一批嫌犯,与此同时,洗襟台下工匠薛长兴决定上京,以一己之力追查洗襟台坍塌的真相。不过想要彻底掀起波澜,单凭一个工匠怎么够,张远岫知道温小野活着,甚至知道她当年为曹昆德所救,于是写信给曹昆德,请他想法子让这个逃脱了朝廷追捕,海捕文书上已经被画了朱圏的温阡之女来到上京城。

曹昆德其实知道,张远岫对青唯多次相护,未必就是生了情,她对他而言很特别这是一定的,毕竟她步入这龙潭虎穴,或多或少有他的原因,但是曹昆德就是要说这样的话来激他。

“公公与我有约在先。”张远岫丝毫不被曹昆德激怒,语气依旧不温不火,“公公在必要的时候相帮于我,而我作为回报,也会帮公公达成心愿。公公不是想为那位庞先生报仇么,眼下仇人我已经帮你请来京中了,容我提醒公公一句,不管公公想做什么,都请尽快,京中个个都是聪明人,晚一步,被人瞧出了端倪,公公的夙愿也许就落空了。”

曹昆德眯着眼,笑声细而哑,“跟咱家交心的这些人中,最有趣的当属张二公子,一脚踏入泥泞中,靴头上尽是泥垢,衣摆居然洁净,明明杀伐果决,时而又惦记着不想伤害无辜之人,看来是被老太傅用‘忘尘’二字束缚得狠了。事到如今,咱家有一事想问张二公子,如果从头再来,张二公子还愿意让温小野上京吗?”

张远岫没有应这话,他显见得没什么谈兴,遥遥望见东宫的一角,顿住步子,“多谢公公引路,惠政院到了,公公留步吧。”

惠政院的坊官知道张远岫要来,一早就在内等候,或许因为和曹昆德的一番周旋颇费心神,张远岫今日竟是倦怠,把正事办完,没有回衙门值勤,看到天近暮里,便回家了。

近日老太傅不在京中,张远岫住在城西草庐,就是太傅的旧邸,青唯当初养伤的那个。

旧邸离紫霄城很远,从宫门过去,要半个时辰,深秋时节,到了黄昏,朔风卷着秋寒一股一股袭来,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了,张远岫掀开车帘,萧条的街景有点像那年戒严的陵川。

张远岫想起曹昆德问他的话,如果重来一次,还愿意让温小野上京吗?

张远岫不知道曹昆德的重来一次究竟是从何时重来,是嘉宁三年的初春,他给曹昆德写信之时,还是六年前,他跟随老太傅亟亟赶往陵川之时。

昭化十三年的五月,老太傅病过一场,待到病势好转,他们启程前往陵川,已经是六月中旬了。是以当洗襟台坍塌的噩耗传来,他们还在路上,张远岫至今记得那个送信官兵脸上哀默的神情,“出事了,洗襟台塌了,大公子与许多登台士子都陷在了楼台下,包括小昭王……凶多吉少,太傅大人、张二公子节哀。”

张远岫听到这个消息,起初是不信的。

他的母亲早逝,父亲也在沧浪江水里化作白襟,长兄如父,张正清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血亲,从小到大,张正清告诉他最多的就当年士子投江是何等壮烈,父亲虽逝,他们该当以此为荣。

以至后来昭化帝要修建洗襟台,即使最初朝廷有颇多非议,张正清也力持先帝之见。

昭化十二年,张正清赶赴柏杨山之前,对张远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待到来年草木苍郁,柏杨山中,将见高台入云间”。

于是张远岫也一直向往能见到那个高耸入云间的楼台。

可是,明明那样无垢的楼台,怎么就塌了呢?就像哥哥,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会没了呢?

马车疯了一般往陵川赶,及至见到楼台坍塌后的人间炼狱,张远岫才真正明白,哥哥也许真的不在了。忘了是哪个大员对他说的,“登台的士子,很少有活下来的,尸身陷得太深,挖都挖不出来,张二公子节哀,朝廷会彻查到底,会找到真相的。”

可能人伤心到极致,总会做一些无用的事。

那年张远岫还不到十六岁,听到这句话,脑中第一个念头不是所谓是非所谓真相,他没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的样子他也不记得了,他只有一个哥哥,哥哥也只有他,而今哥哥不在了,他说什么都要把他的尸身带回去。

朝廷不帮他找哥哥的尸身,那他就自己找。

好几个日夜,他不眠不休地跪在废墟上,徒手渴盼着能挖出张正清的尸身,途中或有人见了不忍,想要上前相劝,却被老太傅拦下,“随他吧,也许这样他心中会好受一些。”

后来的一个清晨,张远岫终于支撑不住,在废墟上睡去,待到他醒来,远远瞧见一个穿着青裳的小姑娘身轻如燕地躲过了侍卫的巡逻,四下找着什么。

他沉默片刻,刚要过去,忽然见这个小姑娘被人从身后捂住嘴,带着往远处去了。

带她离开的那个人是一个穿着祥纹幞头的太监,张远岫知道他姓曹。

虽然难过到了极致,张远岫还是瞧出了端倪,在这片残垣断壁之中,到处都是伤心人,有谁会刻意避开侍卫的巡逻呢?

隔一日,张远岫找到曹昆德,“被你救走的那个人是重犯吧?你想包庇重犯?”

曹昆德打量了他一眼:“咱家认得你,你是张家的二公子。”说着,他又道,“不错,洗襟台总督工温阡之女,正是咱家救走的人。”

张远岫听了这话,头也不回地便往山下临时的衙所走。

曹昆德悠悠道:“你想害死她么,要去衙所揭发她?”

“她的父亲督造的洗襟台坍塌,我兄长丧生在楼台之下,我如何不能揭发她?”

曹昆德摇了摇头,“你想得太简单了。”

曹昆德身后的门虚掩着,曹昆德招了招手,让墩子撤开,很快,昨日那个穿青裳的小姑娘就出来了,她再度去了山间的残垣之上,和几日前的他一样,跪在废墟之上,拼命挖着什么。

曹昆德慢慢靠近,“孩子,你在找什么呢?”

“我阿爹。”过了许久,青唯才道,“我阿爹被埋在下面了。”

她说这句话的一瞬间,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或许是温阡再也回不来了,或许是辰阳山中匆匆一别,便是她和父亲的最后一面,眼泪毫无预兆地落了下来,接连不断地砸在手背上,眼前的石块沙土上,可是她整个人是无声的,抬袖揩了一把双眼,又继续往下挖,手指上遍布血痕。

这一刻,张远岫忽然觉得同病相怜。

曹昆德于是回过头,看了张远岫一眼。

张远岫看懂了曹昆德眼神,他好像在问,“现在,你觉得这座高台坍塌,是她的过错吗?”

你想得太简单了,有一天你会懂的。

后来的确渐渐懂了,他开始明白,洗襟台的坍塌,是因为有人偷换了底层梁柱的木料,以至楼台根基不稳,支撑不了许多登台之人。

他甚至开始明白这座楼台的坍塌,本不应该怪到一个人的身上,有人借此牟利,有人居心叵测,甚至楼台的建与不建都在两可之间。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即便找到了偷换木料的罪魁,即便查清了一切真相,哥哥便能回来吗?

每每夜中入梦,他总能看见将赴陵川前,那个立在院中,踌躇满志地说着“柏杨山中,将见高台入云间”的张正清,看到那个在每年士子投江的忌日,带他跪在父亲牌位前,教他说“江水洗襟,白襟无垢”的兄长。

张远岫遗憾的只是,到了最后,张正清都没能如他所愿见到那个“高耸入云”的洗襟台。

也许是遗憾太深了吧,后来不知怎么,这个楼台入云间的梦,便从张正清的梦,变成了张远岫的梦。

他想,他要帮哥哥完成夙愿。

第188章

马车到了旧邸,白泉早就在门口相候,张远岫从车上下来,白泉立刻呈上一封信,“章大人来信了。”

张远岫没接,径自往府里走,“说了什么?”

“没什么,只是道谢。”

回京之后,张远岫和章鹤书一直不曾见过,章鹤书是为了避嫌,张远岫却是懒得登门,本来也不是一路人。

章鹤书在家中多日,见朝廷官兵没有找上门来,知道是张远岫帮忙,自然让人送信答谢。

张远岫散值回家后,都会先看半个时辰书才用晚膳,白泉知道他的习惯,到了书房,打来清水给他净手,犹豫着道:“公子,老太傅要回京了。”

张远岫正在插手,闻言愣了一下,“何时的消息?”

“早上听说的,似乎是太傅府有人说漏了嘴,老太傅得知京中士子闹事,临时做的决定。”

老太傅年纪大了,这几年每年入秋,都要搬去庆明临郊的庄子上,否则冬天不好过。那庄子建在山中,消息闭塞,太傅府的人也不杂,是故饶是京中闹得沸沸扬扬,老太傅也不曾耳闻。

眼下三司彻查洗襟台名额买卖一案,朝廷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朝廷如果不查翰林,那么至少在外人看来,翰林就是无辜的,名额可能是从地方官府漏出来的,一旦朝廷查了翰林,哪怕只是传审了老太傅,案子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因此私心里,张远岫是不希望老太傅在这时候回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