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3节

赵崇昭和姚鼎言都支持,谢则安的北上之行便确定下来了。谢则安离京的消息一传开,不少人都知晓了这件事。毫无疑问地,姚鼎言又站到了风口浪尖,由于他前科太多,不少人都把矛头指向他,纷纷表示他心胸如此狭窄,连自己的学生都容不下!

姚鼎言气得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混小子走得轻松,甩给他一堆烂摊子!不过因为这次的事真的与姚鼎言无关,姚鼎言反倒当成戏来看。

看着看着,姚鼎言品出点味儿来了。一方面,谢则安的声望确实水涨船高了,替他出头的人什么都有,而且相对来说挺理智的,大多只在报纸上写写文章暗讽几句;另一方面,姚鼎言看出很多人对他的怨气已经到达最高点。

因为这种子虚乌有的事而对他大加讨伐,可见这种不满由来已久。

这瓢冷水假如是在姚鼎言初登相位时泼过来,姚鼎言肯定气得不轻,如今却不一样了,他早被不按理出牌的谢则安磨得没脾气。从前他觉得谢则安阻挠了他许多事,如今回头一看,谢则安分明又是在帮他。要不是谢则安那些“阻挠”,新法哪有如今的平稳?

更让姚鼎言意外的是,在谢则安离京六天之后,他收到了徐君诚的来信。这可是这么多年来的头一遭,以前即使他们同在政事堂,交谈的次数也不多。徐君诚回家守孝之后,他们之间更是连谈公事的机会都没有了!

姚鼎言心中的感觉很古怪,像有些欢喜,又有些惆怅。在他书房之中,还有许多写给“君诚兄”的信,只不过从未寄出。而且这几年来他走得顺畅,与谢则安“笔谈”的次数渐多,心中的愁闷少了许多,那种信已经许久没再写过了。

姚鼎言摊开信,认真看了起来。徐君诚在心中对新法表示肯定,并列举出在家乡的见闻,表示以前自己的看法确实有些偏颇。这一番话说得诚恳无比,看得姚鼎言通体舒畅。可到了最后,徐君诚又提起了谢则安的事,质问他为什么要把谢则安派出京城。

姚鼎言:“……”

看来他排挤同僚的名声还真是深入人心。

姚鼎言写了封替自己抱屈的回信。谢则安真正的想法是不能明写的,但徐君诚也是谢则安的老师,只要稍微一提徐君诚理应能明白。

而这时徐君诚确实已经明白。

因为谢则安已经到了他家门前。徐君诚看着越发稳重的谢则安,心中感慨万千。听完谢则安说出离京的原因,徐君诚说:“你不必做到这种程度。”

谢则安笑了起来:“这可是公费游玩几个月啊!而且现在不多往外面跑跑,以后想出来就更难了。”

徐君诚:“……”

一见面就打学生,会不会让其他人都不敢拜入他门下了?可这混小子实在太混蛋了。

师徒分别将近两年,两个人都有许多话要说。他们秉烛夜谈至天色发白,才各自歇下。第二天中午谢则安才醒来,戴石煮了碗醒神调体的药茶端上来,绷着脸盯着谢则安喝。

谢则安还没喝呢,口里已经发苦。只不过是自己聊得忘了时间,只好乖乖认命!

没想到用午膳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胡正叔!

这家伙自从被“扒皮”以后,消停了不少,连自己的“学说”都忍着没到处吆喝。见到谢则安面色平和地和徐君诚坐在一块吃饭,胡正叔皱紧眉头。

以前徐君诚和他们同气连枝,许多想法都非常一致,这次回乡守孝,他原想着联合徐君诚掰倒姚鼎言,把徐君诚再一次推上相位,好把他们的“学说”推到最高的地位。没想到不管他怎么明示暗示,徐君诚都无动于衷。

在他的旁敲侧推之下,找出了不少蛛丝马迹。徐君诚的转变绝对与谢则安有关,即使徐君诚已经回到家乡,谢则安的手还是伸了过来,把好些人安插在徐君诚身边。明面上说是帮助徐君诚修史书,实际上却是让这些人在徐君诚耳边吹风!

原本听说谢则安被挤兑得离开了京城,胡正叔心里还挺高兴的。姚鼎言和谢则安起冲突在他看来是狗咬狗,谁被咬伤了他都拍手称庆。

没办法,谢则安的想法不仅在很多方面和他相背违,他妹妹还是裕王府的人!他现在之所以声望大跌,都是因为裕王的狭私报复!

胡正叔脸色很不好看。

谢则安倒是带上了浅淡的笑容:“见过胡州判。”

胡正叔脸上发青。“州判”这个职位是胡正叔的耻辱,本来州牧调离,新州牧还没上任,他当上了“权州牧”。没想到正好碰上姚鼎言削人,把他打回了州判位置上。那会儿他都已经春风得意地以“州牧”自居,哪会想到会有这样的事!

一般而言只要不犯错,当官都只有往上走,没有往下走的。胡正叔把姚鼎言恨到了骨子里,连同谢则安这个少年得志的“姚鼎言的学生”也恨上了。

认识他的人,通常都会避开“州判”二字,恭恭敬敬地喊他一声“胡先生”。

竖子实在可恨!

徐君诚何等人?一看谢则安与胡正叔之间的“寒暄”便知道事情不妙。他出言转圜:“正叔兄,坐下吃个便饭吧。”

胡正叔一甩袖:“我不与这等人同桌!”说完竟真的拂袖而去。

徐君诚也懒得挽留他。

徐君诚望向伸手夹菜的谢则安,无奈地说:“你倒是自在。”

谢则安一点都不隐瞒自己的喜恶:“不喜欢的人自己识趣地离开了,留下一桌好酒好菜给我享用,我有什么好不自在的?”

徐君诚皱了皱眉,警告道:“正叔兄虽然有许多不是,但能力却是不差的,认识的人也多,你行事可要多加小心。你今日刺他一句,他将来难免会狭怨报复。”

能让待人宽厚的徐君诚说出这种话,可见胡正叔在“守旧派”中也不受待见了。任何事走向极端都不好,比如胡正叔叫嚣着要把想再嫁的寡妇统统逼死,显然踩到了不少人的底线!谁家没女儿呢?在战乱年间失去丈夫的女孩有多少?她们都还十分年轻,难道要她们抱着贞节牌坊过一辈子?

谢则安拜别徐君诚,继续北上。除了拜见徐君诚之外,谢则安一路上都乔装打扮,未露行迹。行至北地,已是桂子飘香时。北地没有南边的好天候,山林看上去不甚茂密,秋天一到到处都是冷风灌来,吹得人脸颊生疼。

恭王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活了二十几年。

谢则安不禁为自己的猜疑感到惭愧。像他这样的人,在军中绝对是最不受欢迎的。他的那点儿想法就是朝中文官最普遍也最龌龊的想法,如果这边有岳飞,那他很可能就是怂恿赵崇昭发出十二道金牌催人回朝的大奸臣……

谢则安把戴石送上来的披风推开,说道:“戴石,你也别把我当成病秧子,难得出来走走,不必顾忌这么多。”

戴石说:“希望官人在见到杨老先生时还能这么说。”

谢则安:“……”

谢则安面不改色地接过披风,翻身上马,在贫瘠却坚实的北方黑土上策马而行。很快地,一座依山而建的城池落入他眼前,这座城位置险要,入城的四面通道都是狭长的山谷,硕大的“虎颌城”三个字高高地悬在城门上,四面高山将它围成了一座世外桃源。

出了虎颌城,就是大名鼎鼎的虎颌关。

谢则安向士兵出示路引,并积极地配合检查。虎颌城的严密还真不是盖的,谢则安的路引一出现,王府那边立刻得到了消息。恭王对于这位不速之客不太喜欢,或者应该说,他对于所有可能和他抢占谭无求空余时间的人都不喜欢。

恭王决定亲自见谢则安,暂时不告诉谭无求。

谢则安见到恭王派来的人后,心里有点无奈。这大概是赵家人的天性,恨不得霸占自己伴侣一整天,谁和他们抢他们就跟谁急!

自己来意确实不怎么友好,谢则安只能乖乖去见恭王。比之第一次见面时的冷漠沉寂,恭王似乎越活越年轻了,整个人都透着一种“我活得好爽好舒坦有本事来打我啊”的愉快气息。

谢则安:“……”

看来爱情真的很养人。谢则安恭恭敬敬地喊:“皇叔。”

恭王听到他这称呼,端详了谢则安好一会儿。他说道:“皮相还真不错,难怪我的侄儿和侄女都对你死心塌地。”

听到恭王微讽的语气,谢则安在心里叹息了一声。恭王本就对赵英有怨气,对晏宁和赵崇昭他都不甚喜欢,是以并不介意拿他们兄妹来刺他几句。谢则安说:“皇叔对谭先生不也如此。”在外人眼里,谭无求是得了恭王青眼的食客、谋士,他们倾盖如故,十分相得。可惜这一套只是糊弄外人的说辞罢了,他们可是知情的。

恭王脸色微滞。

他们两代人的遭遇倒是相似得很。

只是赵崇昭兄妹更幸运,生在这般平和的世道,能够肆意而为,一个了无牵挂地离世,一个在登基后也得偿所愿。恭王冷哼一声:“你和你谭先生相比可差远了。”

谢则安“哦”地应了一声,并不生气。谭无求是正在的无欲无求,即使身世坎坷、遭遇又可叹可悲,依然未改初心。而他这个人呢,重私欲,贪享乐,绝对不让自己过得不舒坦,衣食住行无一不精,想想还真有点小奢靡。相比谭无求,他的确相差甚远,在这一点上他心服口服。

谢则安说:“不知道皇叔什么时候让我去见谭先生?”

恭王瞅着他:“急什么,总会让你见的。”

谢则安摸摸鼻头:“我真是好奇了,端皇叔来这边这么久,皇叔你有没有想杀他的冲动……”

恭王才不上他的钩,直接点明谢则安的来意:“你在虎颌关前绕了那么久才过来,恐怕不光是想见你谭先生吧?”

谢则安笑眯眯:“难得来北边一趟,怎么能不好好游玩游玩?虎颌关宏伟雄壮的身躯伫立在北疆大地上,实在让我流连忘返啊流连忘返……”

恭王冷嗤:“你那点小心思,谁看不出来?你能上心一点也好,我毕竟不算年轻了,要是哪天我身死沙场,北边换了人,还真不能太过放心。”他望着谢则安,“我不希望我守住的国门被一些宵小之徒对外人打开。”

这一刻,站在谢则安面前的是个真正的军人。就像当初收养他的那个老头儿一样,不管日子过得多穷途潦倒,那鲜血浇筑出来的灵魂依然一如当初。对于誓死守卫的国家,他们有着比别人更深的热爱。

谢则安神使鬼差之下站直了身体,给恭王敬了一个军礼。

恭王一愣。

谢则安心里有些伤怀,但这种伤怀不能和任何人说起——也说不明白。他说道:“以前在东宫帮赵崇昭训练‘军队’时琢磨出来的小动作,用来表示对军人的尊敬。您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人,”他朝恭王笑了笑,还是把来意说了出口,“我能检阅一下皇叔的虎颌军吗?”

恭王说:“可以。”

谢则安跟着恭王到了虎颌关,看着恭王吹响号角召集全军。

在虎颌关下兵将云集之际,谭无求被人推上了城楼。见到恭王身边的谢则安,谭无求不太意外。从谢则安离京开始,他们就陆续知晓谢则安的行踪,算算时间,应该就是这段时间到北地的。

谢则安听到动静,转身向谭无求问好:“谭先生!”

谭无求说:“一路辛苦了。”

只说了这么两句,两人都安静地看向虎颌关前的兵将。

这是大庆的精锐之师。

有些人已经在北地安家,娶了北边的妻子,学了北边的口音。家乡的袅袅炊烟与温柔河山,对他们而言已经非常遥远。他们得到的,远比他们失去的要少。

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第213章

恭王治军颇有一套,令行禁止只是最基本的。难得谢则安这个“钦使”来一趟,恭王更是把看箱底的本领都展露出来。

这便是大庆最强的兵。

这一检阅就到了傍晚。谢则安对全军做了简短的“演讲”,他的声音自然不如武人洪亮,只不过他说一句就有人拿着大喇叭往下传达一句,话儿倒是传到了所有人耳里。

谢则安既然来了,自然不是空手来的。转眼已经到了秋冬,军中的棉衣又该添一批,盐油米粮也该送过来。以前条件不够,在最前线拼命的人活得最艰苦,如今各地都有了余钱,军费哪还能省。

不能豪奢、不能浪费,但要够好。不管是衣食住行,都按照“标准”来,既然检阅过后基本没问题,这个“标准”自然要在以前的标准上提一提。谢则安没说什么大道理,只说了接下来会在哪些方面提高军队福利。国家越来越强大、百姓越来越富裕,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在边境洒下的血汗,朝廷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回去以后都会得到最妥当的安排。

这些东西换了别人来宣布,不免都有收揽军心之嫌,可人人都知道谢则安乃是当朝驸马爷,和赵崇昭好得能穿同一条裤子。他的到来等于赵崇昭的带来,他的意思等于赵崇昭的意思。且不说他说的那些话能实现多少,光凭一句“朝廷没有忘记你们”,已经足以让不少人热泪盈眶。

当晚,全军都吃上了香喷喷的肉汤和烤肉,甚至还尝到了一碗酒。香气飘得很远,让白天听到号角声、严阵以待的“疆外人”咕噜咕噜地吞起了口水。再听听人家那边嘹亮又整齐的军歌,不少人都羡红了眼,暗骂一句“娘的,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过上那样的日子。”等懂汉话的人把谢则安那些话带回来,众人更沉默了。

别说军伍中人,即使是他们的百姓也没这种好事儿啊!可以想象,如果那位“谢三郎”没说假话,大庆边军士气会更高。

心中有底气的人,怎么可能会畏战?大庆只会越来越强大!

不少早年就已经归附与大庆的外族一拍大腿,马上派出使者厚着脸皮杀过去虎颌关求见钦使。

谢则安正在营中和人喝酒。军中本是禁酒的,不过一群大老爷们憋了那么久,难得开禁一次,总要找个由头喝个痛快,于是一个两个都朝恭王讨了恩宠,要来和钦使交流交流感情。

谢则安当初好歹也与燕冲麾下的人打了那么久交道,和武人相处的经验还是有的,与他们相谈甚欢。

谢则安自诩“奸臣”,在许多人眼里却并非如此。从谢则安刚遇到赵崇昭时献上的防冻药到后来谢则安做出来的棉衣,样样都是他们现在必不可少的“配件”。同时谢则安搞海运、兴农事,使得军队待遇一天天提高,不仅吃得好穿得好,拿回去的钱还羡煞了其他人的眼睛!更不用说农业合作社、报邸这些地方都为回乡的兵将提供了大量的职位,让他们回乡后的生计也有了着落。

一桩桩一件件数出来,不少人都不再因谢则安的年纪而看轻他。

有人喝得微醺,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三郎啊三郎,你的曲子不知道听红了多少人的眼。”

谢则安可不敢居功:“那都是我从别人那听来的。”

谢则安从别人那听来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出来都没多少人相信。想想也是,对于文官而言这些终究是末流,很少人会拿这些来宣扬。

于是又有人说:“有我们在一天,边境就不会乱。我们不在了,还有我们的儿子,孙子,这土地是我们的,我们一寸都不让!”

“没错,一寸都不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