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一听,当即是火冒三丈,蜀国人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来劫他们的粮道,或者说蜀国人真是不长记性吗,几个月前的陇西之战,他们败得那么惨,可居然只过了些时日,这些家伙们居然会卷土重来,好了伤疤忘了疼。
看来得回师陇西好好地教训他们一番了,不他们真正地打疼打怕,姜维就会无休止地不断滋扰陇西,让魏军是疲于应付。
于是文鸯便向马隆请命,要求马隆下令让他回师陇西,解决掉蜀军之后,再重返凉州,毕竟这段路程虽然远达数百里,但对于越骑营来说算不得什么,最多也就是多赶几天路而已。
至于先登营,则没有必要回师陇西的,只需留在凉州即可,同时也能稳定凉州的局势,不至于越骑营回师陇西之后,让鲜卑人和司马炎有反击的机会。
不过马隆没有同意,毕竟曹亮在分兵出征之前,就明确地划分了职权,马隆负责西征凉州之一块,而关陇的防务,则是交给邓艾全权来处置的,文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否需要他回师陇西,却不是马隆可以决定的,必须要由邓艾来做决断才是。
文鸯据理力争,认为姜维率军偷袭的高城岭,距离凉州是最近的,相反的,距离长安却是比较远的,如今邓艾远在长安,就算他带兵前往陇西郡的话,也是需要不少时间的,而陇西一郡,并没有多少的防守兵力,一旦耽搁了,很可能陇西的战局出现失控的局面,所以越骑营回师陇西,是一个最为明智的安排。
就在他们争论的时候,来自长安的快马送了邓艾的最新指令,果然邓艾让他们按兵不动,他们只需要处理凉州的事即可,陇西的事由邓艾来处理,让他们不必插手,至于粮道被截断,粮草和物资无法按时运抵凉州的这个状况,邓艾让他们也无需担心,他那边会很快予以解决的,目前的困难让他们稍微勒紧一下裤腰带,挺一挺,把这个难关先给度过了。
这回文鸯算是没辙了,马隆在跟前,他还能磨一磨,缠一缠,可邓艾远在长安,文鸯就连说上话的机会也没有,那怕就是书信来往,也至少得需要几天的时间。
更何况,邓艾的性格文鸯又不是不知道,少言而严厉,令出必行,很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是邓艾做出的决定,那就极少有更改的可能。
文鸯只好是放弃了自己回师陇西的想法,和马隆规划起了进攻张掖的方案,现在唯一困难一些的就是粮道被截断的问题,粮草和物资迟迟未能送达,到难民和战俘的安置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好在邓艾已经做出了预案,更改了粮草物资的运输途径,虽然另行开辟出来的粮道要比原先的粮道绕远一些,但这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当然,最为有效的办法还是解决掉入侵陇西的蜀军,这样才能让通往凉州的大道畅道无阻。
就在邓艾筹集兵马准备西进之时,姜维已经集结大军,对襄武发起了进攻。
这次姜维北伐的兵力和上次一样,依然还是五万人,不过这次的兵力组成却和上次大不相同,这五万人,蜀军只占据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则是来自于司马伦的军队,尽管现在从着装和旗号已经统一到了一起,但根据姜维和司马伦的约定,这支军队的管辖权依然还是在司马伦的手中,所以这次出兵,严格意义来讲,还是姜维和司马伦并肩作战。
既然是并肩作战,那在许多战略决策上面,姜维就必须要和司马伦取得一致之后,才能做出决断,好在司马伦对姜维的北伐之举还是全力支持的,所以这次北伐的主导权,依然是在姜维的手中。
这也正是司马伦的聪明之处,司马伦其实内心之中比姜维更为渴望收复陇右,收复关中,他屈身投降蜀国,实在是出于形势的无奈,但有三分奈何,他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来。
客居蜀国,非司马伦之所愿,他心心念念地想要回到关中去,回到洛阳去,尽管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是遥不可及的,但姜维有北伐的念头,司马伦如何不全力支持,姜维似乎是等待着一个奇迹的出现,当然,在这个奇迹的出现之前,还需要他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这样蜀汉的兴复大业才有希望。
高城岭的旗开得胜,让姜维又一次地看到了北伐的希望所在,尽管这希望依然是渺茫无比,但毕竟蜀军还是迈出一个小步。
接下来,姜维的步伐自然要迈得更大一些,他将进攻的目标直指襄武,像襄武这样的郡城,若是放在以前,几乎不会成为姜维窥探的目标,但这次有了司马伦的襄助,姜维有了很大的底气,所以他的矛头直指襄武,目标就是要抢在邓艾的援军到来之前,将襄武城给拿下来。
陇西诸郡除了最靠北的安定郡之外,其他的郡城基本上是坐落在渭水沿岸的,比如天水的郡城冀县、南安的郡城豲道、广魏的郡城临渭、陇西的郡城襄武,这几大郡城几乎是沿着渭水一字排开的,可见渭水对陇西的重要性了。
其实不光是陇西,几乎关中所有的城池要塞也是依渭水而建的,渭水基本上是关陇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
襄武处于渭水的最西端,也是关中通往凉州的必经之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军在襄武的驻军,也是诸郡之中兵力最多的,根据情报显示,陇西太守杨欣的麾下,至少有七千人马,这显然要比普通的郡国守备的兵马多得多,从这个侧面也看得出邓艾对襄武的重视程度。
但无论如何,襄武已经是姜维的掌中之物了,姜维下令蜀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夏侯霸率领,攻击狄道,阻绝凉州魏军的回援,另一路由钟会率领,前往南安,阻击由长安西援的魏军,他和司马伦则亲率主力大军,直逼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