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都市言情>宋成祖起点> 第532章 问罪倭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2章 问罪倭国

锦衣卫承袭皇城司,这是个相当有历史的衙门。从大宋立国之初,赵宋的皇帝就缺少安全感。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弄来了天下,赵二更是坑了大哥,才霸占了皇位。

后面的皇帝虽然好一些,但是他们太怂了,什么阿猫阿狗都害怕……表面上讲和士大夫共天下,暗中却是派遣很多密探,了解朝野情况。

在仁慈的面纱之下,赵宋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有着薄凉的心。不管文武大臣,只要有点名望,他们就会惶恐害怕。

所以诸如寇准、范仲淹、狄青、王安石,一路数下来,大凡想做点事情,能做点事情的,不是逐出朝堂,就是晚景凄凉。

每到变法的关键时刻,赵皇帝只能提供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这毛病直到赵桓这里,才有了改善。

不过由于战事需要,在赵桓的手上,情报部门快速膨胀,监察内外,无所不知。

这也造就了如今的锦衣卫,他们出手,几乎是一击必中,没有半点客气好说。

才一个月的时间,光是京城被抓的官吏就超过了三百人,另外各地的转运使,知府,知州,通判,县令……落入法网的也有几百人之多。

诸路转运使更是重灾区,足足有三分之一,先后被拿下。

朝野上下,无不胆战心惊,战栗惶恐。

传说有官员在离家去衙门之前,都会留下遗嘱,等晚上顺利回家,庆幸又是平安的一天。

能把官吏折腾到这个地步,锦衣卫的恐怖,不言自明。

当下朝中的重臣,悉数聚集在了政事堂,大家都在看着赵鼎。

“首相,天下之望,万众倾心,大家伙都看着您呢!”御史中丞胡铨痛哭流涕,“赵相,再不站出来主持公道,只怕一切都晚了!”

他一边说着,还一边擦眼泪,着实伤心。

另一位同样姓胡的官吏是胡闳休,他躬身恳切道:“赵相公,眼下官不聊生,人心惶惶,朝不保夕,朝廷的政务根本无暇处理。大家伙都觉得命悬一线,生死未卜。照这样下去,大宋朝几乎亡国啊!”

一个又一个的官吏站出来,大家伙的意思也都很明白。

必须让官家停下来,不能继续下去了。

京城官吏被抓,地方官也保不住,赵官家到底要干什么?

难道明君圣主到了一定时候,都会变得糊涂?

自毁长城,把好好的局面断送了?

众人既惶恐,又痛惜。

到了这时候,如果还不敢劝谏君父,那就妄为朝臣!

何栗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在下愿意打头阵,若是不幸被官家治罪,还望大家伙能前赴后继,不避生死!匡扶正道,义不容辞!”

这位说完,转身要走。

哪知道赵鼎突然怒喝:“站住!”

何栗咯噔一下,终于停下了脚步。

赵鼎沉吟少许,重重叹了口气。

“事到如今,谁也躲不了,你们随我一起去面见官家!”

首相赵鼎,次相李若水,三相徐徽言,尚书刘子羽、胡寅、吕本中、林景贞、胡寅、何栗、御史中丞胡铨等等。

几乎大宋朝廷的核心重臣,悉数赶到。

面对群臣,赵桓依旧坦然淡定。

不得不说,这些年的养气功夫,已经让赵桓处变不惊,就算是泰山崩塌在眼前,也只是微微一笑罢了。

“朕知道大家伙的意思,不过是觉得朕有些过了……这事情对错,朕打算先放在一边。”赵桓笑呵呵道:“朕想要说的是,官制改革到了政事堂,有些事情已经不能躲避了。”

赵桓一句话,就把主导权拿在了手里。

“朕一直就不喜欢这个所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明就是宰相,非要弄个乱七八糟的衔,无非是想削弱宰相名分,弱化职权、只是名不正,言不顺,又怎么统领百官,辅佐君父?”

赵桓很不客气道:“朕不能继续糊弄事下去了……从今天开始,废除同平章事,改称相国!”

赵桓这句话说完,在场诸臣无不惊骇不已。

虽说大家伙有所准备,可真正公布出来,还是让人措手不及,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会这么容易说出来!

大家伙都是老油条,对于权力的运作并不陌生。

前面提到过,宰相能够和皇帝抗衡,强大的宰相,甚至能架空天子……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宰相凭什么啊?

是品级吗?

比宰相品级高的官职不少,且不说宗室王爷,光是什么太师,太傅,太尉,地位尊崇,品级也高,甚至还有中书令,平章军国重事这一类的职位,凭什么都不如宰相权柄重呢?

这就要说,权力是一个从上到下的体系,是你的命令下达之后,有人去执行,去变成实实在在的政令,这才叫权力!

不然你在皇宫里,天天喊着群臣皆可杀,根本没人替你做事,那就什么权力?不过是键盘侠的抱怨而已!

所以相权的恐怖的在于,手里握着一整套行政体系。

秦汉的宰相,是有一套相府属官,去落实政令的。

到了隋唐之后,虽然名义上宰相权柄有所下降,但是整个行政体系更加严密合理,宰相可以通过层层官僚体系,落实自己的意图。

其他任何高官,包括皇帝在内,都没法越过政事堂,不经过宰相,直接给官吏下令……这叫乱命,是可以不予执行,甚至是驳回的。

弄清楚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所谓宰相,不管是叫相国、尚书令、尚书仆射、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本质都是一样的,权柄在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既然如此,那历代皇帝还折腾什么啊?

不停该换宰相身份,把官职弄得乱七八糟,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相权不等于某个人,一个才智卓绝,手段过硬的宰相,的确能架空天子,所以……要想防止被宰相架空,就只有不断更换宰相。

这时候再看所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豁然开朗了。

大宋除了立国之时,赵普曾经长时间独相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几个宰相并列……而且首相不断更迭,平均一两年换一个。

像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那么大的改革,只给了一年多时间,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王安石主持变法,也是两度罢相。

其实何止是宰相,就连权知开封府这种位置,也不能长时间担任。以开封府尹名传后世的包拯,实际在开封府干了还不到一年,就被调走了。

那么有名望,还那么能干,万一哪天学驴车战神怎么办?

什么人都忌惮,大宋的皇帝,基本上都权力魔症人了属于是……

和他们比起来,赵桓显得要大度得多。

恢复相国称呼,名实相符。

最根本的一条,宰相不会轻易更换,也别打量着宰相成了走马灯,下面的官吏就能为所欲为了。

“赵卿,这个相国之位,还是你的!”

赵鼎老泪横流……这可不是演戏,他是真的感动。跟着赵桓这么多年,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官家到底没有亏待自己,恢复了宰相,光凭这一条,就足以彪炳史册了。

赵鼎甚至可以说死而无憾,再也没有别的要求了。

其余重臣,也都是目瞪口呆,看着赵桓,想要知道官家还有什么安排?

“在相国之下,有一位专职副相,协助相国,处理政事堂事务,位居尚书之上……”赵桓顿了顿,“户部尚书陈康伯,从现在起,你就是副相了。”

陈康伯先是一惊,随即忍不住喜悦。

赵鼎年纪不小了,此时担任副相,很可能高升一步,就是下一任的宰相……莫非说这就是对这一次案子的酬劳?

来得还挺快啊!

“臣……叩谢天恩!”

赵桓点头,并没有多说,而是继续把其他人的安排说了出来。

首先是吏部,执掌铨选,拥有对百官的任免监察大权,堪称政事堂第一大部。

“何栗,你出任吏部尚书!”

赵桓点了名字。

“臣,谢陛下天恩!”

又是一个出乎预料的安排。

“接下来是户部,掌握全国户口图籍,由胡闳休担任尚书。”

“税部,主掌商税,关税等一切税费,由李若水担任。”

“学部尚书,吕本中。”

“教化部尚书,汪若海。”

“法部尚书,林景贞。”

“外务部尚书胡寅。”

“兵部尚书刘子羽。”

“水利部尚书陆宰。”

“营造部尚书折彦质。”

“廉政部尚书徐徽言。”

“治安部尚书……牛英!”

当赵桓把名单公布完毕之后,整个大殿都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大家伙或是张大嘴巴,或是等圆眼睛,一个个像是木雕泥塑的土城隍……这改动也太大了吧?

稍微理顺一下,就可以发现,赵桓基本上将原来的六部都给拆分了。

首先吏部看起来没有变化,依旧执掌铨选,由何栗负责。

但是赵桓增加了廉政部,而且还任命了心腹大臣徐徽言负责,这就等于把吏部的考评监督权力拿走了。

接下来就是户部,不出意外,被拆成了两个,一个负责户口,一个负责财税,胡闳休属于老成持重的。而李若水则是清正廉洁,由他负责潜力巨大的商税征收,可以完全放心。

接下来就是礼部,这是个被拆分很严重的部,学部,教化部,外务部,基本上对应了教育部,宣传部和外交部。

兵部没有什么好说的,算是没动。但是考虑到枢密院的改革,兵部算是唯一一个权柄增加的部。

工部也被分开了,一个水利部,一个营造部,这也没什么好说的。

唯独原来的刑部,虽然只是一分为二,却是石破天惊……林景贞担任法部尚书,这没什么好说的。

可牛英何德何能,竟然能高升治安部尚书?

这也就是说,林景贞负责立法,牛英负责执法……那牛英的执法能力如何呢?

恐怕不用多说吧!

众人的脖子不停冒凉气,这也太恐怖了吧?

官家是不打算让大家伙活着了,一个锦衣卫已经很夸张了,现在又来个治安部,还是直接把刀子递给官家算了。

在场众人,没被点名的就剩下胡铨了,他朕准备站出来,劝阻赵桓。

哪知道官家又道:“这些年了,陈东一直在地方担任官吏,调他回来,接掌都察院,胡铨,你和虞允文担任副都御史,协助陈东,监察百官,不得有误!”

胡铨怔了怔,还是跪倒谢恩。

可他的心里,却是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次赵桓改革的重点,其实是放在了监察执法上面……从他的安排就看得出来。

首先有一个强悍的锦衣卫,其次还有个和政事堂并列的都察院。

眼下都察院的三位主管也挺有趣的,陈东是靖康时期的风云人物,如今一下子被赵桓调入了京城,虞允文又是太子的人,这都是肆无忌惮的狠茬子,就算是为了报答官家的恩情,也会对百官下狠手的。

这两个哼哈二将已经很可怕了,关口是政事堂内部,还有一个廉政部,一个治安部。

相比起过去仅有的御史台,监察机来了个超级加倍。

而且负责的官吏,怎么看都不是善类,难不成官家还觉得不够劲儿,要继续整顿官场吗?

还真让他们猜对了,再调整了政事堂之后,赵桓就下旨,处置王次翁一案。

“老臣恳请官家,法外开恩!”赵鼎带头请求。

赵桓直接摆手,“朕虽然有恩可开,奈何国法无情,朕也不能置身律法之外。”

新任法部尚书林景贞大为感动,忍不住赞叹道:“吾皇所言,正是圣君高论。从此之后,我大宋江山,弊绝风清,天下太平!”

赵桓摆手,“过了……王次翁贪墨数百万,尤其可恨,居然通倭……便是老天都不能饶了他。此人务必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林景贞连忙点头,“臣遵旨!”

这时候胡寅突然站出来,“官家,臣有一事,请官家示下。”

“什么事?”

“官家,王次翁收下倭国巨款,固然该杀……可倭国贿赂我大宋重臣,图谋不轨,是不是也该严惩不贷?”

赵桓略微沉吟,便沉声道:“传旨张荣,让他调动二百艘船只,前往倭国。”

“臣领旨!”

“等等!”赵桓又补充道:“记得,把船只都涂黑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