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其它小说>穿到明朝考科举>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8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85节

崔燮答应下来,恭送传旨官出去,又被学正拎回了辟雍。

丘祭酒打量着他,慈和地说:“上意命你给太子讲书,是爱护你的意思,你不用怕,本官自会教你如何讲经。”又问道:“你在家里果然时常教导弟弟?出的什么题目,不如就在这里写下来叫我们看看?”

说是用了个问句,其实教官们连笔墨都准备好了,并没给他个说“不”的机会。谢助教知他甚深,早跟祭酒说了他有过目不忘之能,也不费工夫等他回家取卷子,给张纸叫他当场默出来。

崔燮提起笔来问道:“是写学生平常留的题目,还是就着圣旨上要求的写一份?”

圣旨上要他讲的是《诗》,且指定了《曹风·鸤鸠》这一篇,是首“美君子用心均平专一”的颂诗。文章经义他都背得熟极而流,连同先儒的读书笔记都记下了,要出个卷子也是分分钟的事。

丘祭酒不假思索地说:“先写你平常出的题目,等你从我读几天书,再出这个题目给我们参详。”

崔燮点了点头,闭上眼打开pdf,随便开了个新出的周礼卷子,半抄半默写下来。

教官们坐在堂上椅子里等着。原以为他只是出帖经、墨义,小论,顶多了节选些经义出作时文题目,却不想他写起来就没完了。一张卷子满是淋漓墨迹,又还嫌不足,换了张白纸接着往下写,长得叫人怀疑是不是把乡试、会试的题目都抄上了。

一名博士等得心焦,连忙起身拿了他写完的卷子过来,与众教官同赏。

却见他那卷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整整一页的题目:先是大片有少量留空的帖经题;而后是在空处下方给了几个相似、易混淆答案的墨义题;再之后则是写了经义叫人判断对错的,有的在原文上有添减字词,有的是将不相干的两句搭在一起……

若是背记不牢的,倒真有些易错。

这些最简单的帖经、墨义之下,则是一道道对着《周礼》原文写注释的解经题。题目写的又多又长,相较起来,做题的人要写的倒不算多,果然是适合小学生开蒙的卷子。但也未免太简单了,这也值得天子特地传旨叫他进东宫讲学么?

太子九岁出阁讲学,读经书的年头比崔燮还长得多,经书义理无不精熟。这样的卷子拿去叫崔家那不爱读书的小子做也罢了,叫太子做……

他们还得商量商量,再出些合太子身份学力的题目。

几位教官议论了一阵,再看崔燮仍是低着头从容书写,手边又多了两张字纸。另一名年轻的博士过去拿了纸回来,却见这两张纸上的题目略短了些。虽然只写题目,也是不留空白,但看其内容便知,底下要学生写的更多,更能考验其掌握的优劣了。

下面一张先写的,除了连着前面的判断正误题,就都是些考训诂的题目,叫人解释社、稷、墉、坛之类是何意;再之后的题目里特加了“简言”二字,叫人照着注疏解释阳礼、阴礼等礼仪;而后又是几道“详解”地域划分及土地出产的题目。

教官们一页一页的拿卷子看,初时还嫌题目太简单,后来渐渐就为他友爱兄弟之情感动——

崔燮在国子监里一向是早来晚走,认真记笔记、好好作文章的典型,自己的课业就十分繁重。想到他晚上回去不仅要自己用心复习,还给弟弟出这么厚的卷子,都不禁感叹了几声。

这么好的兄长真是世间难寻,那作弟弟的将来不成材都对不起他。

丘祭酒也觉着看得差不多了,吩咐道:“就写到这里罢,教官们看过题样就差不多了,回头你写诗经题时再详写。”

崔燮刚写完“如何理解‘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这道对于读书少的崔衡小弟充满陷阱的大题,忽闻祭酒叫停,便搁了笔,吹干墨汁,将卷子捧到教官们面前。

这一页不再是单看了疏注就能答出的名词解释,简答、问答题,而是牵扯理学经义和前朝故事,需要知道历史典故和先儒义理才能答对。

尤其是最后一题,其题目根本不是出自三礼及注疏,也不是程朱两家之语,而是出于王安石笔下。王安石为变法撰了《周官新义》,借周礼寄托自己变法的理念,朱子痛批了这观念,斥其“将周礼来卖弄,有利底事便行之”“姑取其附于己意者,借其名高以服众口耳”。若是不晓得这题目来历,顺着题目之意写下去的,必然错得离谱。

一位讲周礼的陈博士点了点头,笑着说:“这些题目先易后难,出得不错。你那弟弟若真都会作了,今岁也可叫他进棚观场了。”

崔燮摇头答道:“他学得慢,连经义还没吃透呢。我只是想叫他多见些相关题目,凡有不会的我再事后把答案抄给他。叫他这么零散的记着更容易记住,将来作文时也便于他想起这故事,写进文章里。”

丘祭酒看着题目,也深觉得他用心良苦,这卷子略经他们这些教官指点,真是出给太子也不露怯了。他点了点头,顺口问了崔燮一句:“你平日也这般出题给自己做么?”

……这个都是折磨别人用的,谁舍得给自己出啊。

崔燮诚实地答道:“这倒不曾。学生给舍弟出这样的题,是因他基础不牢;若自己给自己出题目,能出成题的必是学生会的,不会的东西也想不到要考较自己,反倒不如写文章更能查验出缺陷。”

丘祭酒微微点头:“也有些道理。如学生作题目,总要有个师长指点才知对错,若一味自己钻研,容易钻研偏了。不过若似个有好先生教导的地方,出些偏难的,要学生钻研的题目,倒也有扩展眼界的好处……”

他没说太多,崔燮心里却有些毛毛的,怕他就此动了增加考试的心思。

不过转念一想,问答题到底比八股文容易写,有题目、有思路,要答的字数也少,考就考吧。难道他这个学了两辈子应试教育的人还怕考这个?

要怕的人不是他,而是那些没经历过随堂考、月考、季考、期中期末考……的本土学生们吧?

崔燮深吸了口气,跟着祭酒到后堂学诗,众教官们在厅里议了一阵如何就这一章拟题目,也慢慢散去了。

丘祭酒是博学鸿儒,虽然本经不是课《诗》的,讲起来也是口若悬河。尤其他《春秋》治得好,与《诗》相互印证,共采汉、宋两代《诗》学的长处,生生把一篇加上题目才九十八字的《鸤鸠》讲出了两千多字的课堂笔记。

崔燮手握铅笔,记得飞快,哪怕都是自己早已背到烂熟的地方也不略过。这回可不是他会了就行,而是得给天天受着翰林教育的太子讲解,他学的不仅是知识,更要尽力学会祭酒讲课的方式、节奏、辞气……

丘祭酒也不嫌麻烦,一首诗给他反复讲了两三遍,还让他复讲给自己听。白天他要去礼部演礼,晚上回来就跟着祭酒读书……连着演了几天礼,讲了几天书,总算到了圣旨中选定的讲经日子。

祭酒给他准了一天假,到得是日,他一早就换了新的监生袍服,在东宫官员引领之下进了文华殿侧殿,准备给太子讲经。

他虽然不是什么名士,却是天子指来的,东宫上下自也要郑重以待。从副詹事黎淳及徐浦、刘健等侍讲、侍读学士都提前到了侧殿里见他,阅看他的讲义,教他在太子驾前讲经的礼仪。

崔燮光听着“刘健”、“李东阳”、“谢迁”这三个名字,就有种到了当年明月签售会的感觉,目光偷偷在那三人身上打转,想记住这个见证历史的时刻。

未来的,弘治朝的,三位阁佬,给他讲站班和讲经的规矩了!

这要不是在东宫,他真想掏出笔来请三位大佬签个字啊!

这群学士也早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写过《四书对句》,算是个大龄神童的人,也都悄悄打量着他。

副詹士黎淳兼着吏部右侍郎,还曾在部里过听左侍郎耿裕嫌弃他这个神童太水。如今真正见了他,黎学士却是再不奇怪天子为何喜欢他,不在乎他年纪大、身份低,还要叫他来给太子讲学了——

他生得实在是太好了。人长得亮眼,仪态又稳重端庄。在文华殿里见着这么多前辈大儒也不见有半分怯意,更没有寻常年轻才子惯有的轻狂傲物。问及他要讲的东西,也都能侃侃而谈,言必有出处,不添任何哗众取宠的新辞。

唯一新的,就是他编的那套卷子。

这卷子早在他呈上礼部后,就送来了东宫一份,他们这些太子属官都曾看过、做过。虽知道这不全是他一个监生编出来的,但其能想到这样的出题范式,也能看出他是个有教书天份,且又肯多思、有耐心的人。

这样的人,将来即便不入朝,也当是个桃李满天下的名儒,值得相交。

他点了点头,叫侍讲学士李东阳给他讲讲经验:“陛下旨意中既说如你当年故事,西涯你便也给他讲讲自己当年如何讲《书》的。”

李东阳笑道:“三十余年前的事,下官也记不大清楚了。”

他幼年时便因神童出名,深受英庙、代庙两任皇帝恩宠,十八岁即入翰林院,却一直在翰院蹉跎到如今,也算不上个好例子。这个崔燮天资不错,人又知上进,科场上倒可以学他,官途上还是不要像他的好。

他笑着摇了摇头,到崔燮身边提点他自己平常给太子讲学的经验。

第135章

给太子讲书时, 这班侍讲官要先进殿等待, 进去后分东西两班站在殿南:东班是讲四书的,西班是讲五经的, 先子后经, 规矩十分严格。崔燮这个走后门插进来的不占别人直讲的时间, 而是在侍讲学士讲罢《尚书》后再添一小段。

再后面又要进《皇明祖训》《太祖御制》等祖制,以及《通鉴》《贞观政要》和历代《实录》《宝训》等史书;讲罢经书还有侍书官侍书, 也就是教太子临写几页书法;有时还要教习诗词、乐律、绘画、算术等杂项功课, 工作也很繁重。

但也有个好处,就是工作餐吃得不错。虽比不上传说中的“吃经筵”, 也比翰林院、国子监的食堂做得好多了。李先生提点完了进诗时的要点, 格外劝了一句:“午膳你多吃些, 宫里的膳食比你们国学强得多。离着丁未会试还有两年有余,这些年若没有圣上恩召,你想再吃到这些也难了。”

崔燮心里十分感动——大佬居然也这么接地气啊!还不忘提醒他公款吃喝时得多吃点儿!他郑重地点点头道,拱手应道:“多谢学士提点, 学生记下了。”

李东阳见他满目崇敬地看着自己, 对一句随口说句闲话都当作正务听着, 不禁摇着头笑了笑:“这有什么可谢的,你这学生也忒认真了。”

不过他只在官场不得意,出了翰林院还一代词宗、文坛领袖,不知多少少年书生这么把他奉为宗主,崔燮这态度倒也不算突兀。他并没留意到对方看谢迁、刘健也是一样的热情,只当他是自己的追随者, 便格外照顾了一下,叫他站班时跟着自己走。

不久太子升阁,亲口叫众人进去。崔燮就跟在侍读学士们身后进殿,走到殿中先叩拜太子。

未来的弘治帝这会儿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少年,身材有些瘦弱,面色微白,眼神却分外清明坚定。讲官们行礼后,他便立刻说了一声“请先生们起身”,温和有礼地叫众人站起来。

一排青衣讲官次第起身。太子的目光扫过讲官队伍,看到队伍尾端时,看见一个穿青直裰、戴方巾的人突兀地混在官袍人中,立刻就意识到了他的身份,好奇地多看了他一眼。

崔燮和太子一般年纪,却比他高大,也更健康得多。站在那里腰直背挺,肌肤润泽,虽然垂着眼睑,也能看出眼神清正,神光内藏,是个叫人喜欢的少年。

朱祐樘这个太子不太得圣上喜欢,身体也怯弱,从小就在周太后宫里长大,鲜少见到同龄的男子。这回难得见着崔燮这样精神的少年人,不免有些羡慕。只是在讲筵这样庄重的场合上,不好随意同外臣说话,看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垂眸看着书案,端端正正地准备听讲。

今天是开讲筵的日子,讲经格外政重,在殿里设了两个书案,讲官们起身后便在书案后分成两班站定,把自己的讲纲搁了上去。

崔燮跟在侍读官身后,跟着李东阳等人站到西班。众人都站定了,先有侍读官走到书案前为太子展书,用尺压住,以手指书,领着太子先读《大学》《尚书》各十遍,读罢再由两位讲官轮流讲解。

今天是徐溥讲《大学衍义》,李东阳讲《洪范·九畴》。

托了天子的福,崔燮也能跟着听完一整场全翰林阵容的讲学,这样的机会寻常官员都少有。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不能抄笔记,放讲纲的书案离得又远,他怕仪态不好,不敢斜眼儿去看,只能死记。有几处没记全的,只好安慰自己,回头还能找两位讲官借讲纲来看一遍。

李东阳讲罢“九畴”,就轮到崔燮讲诗了。

他是成化天子特指来的,讲书的规矩和正式讲官不全相同,是要从读书开始的。崔燮提起一口气,依着这些日子演习的礼仪走到案前行礼,起身后侍立在案前,翻到《曹风·鸤鸠》那一页,亲自引着太子诵读。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朗,咬字清楚、声调标准,简直是念出了大明中原官话甲等的水平。

太子中气微弱,声音不那么有力,但念得也是同样清晰准确,一字不差。诗中有几个字的古间与现下的发音不同——如第三句的“结”不读作众人习惯的上声“劫”音,而是作【叶讫力反】。他念时也没有丝毫迟滞,可见这《诗》也知念了多少遍。

崔燮连念了十遍全诗,垂目看了看讲纲,便从注疏讲起,先为太子讲解“鸤鸠”。

鸤鸠即是布谷鸟,因其饲育子嗣时“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也”。诗人以鸤鸠起兴,赞誉君子内外如一,行为世范,仪表衣饰遵循礼制,足以为四方表率。

成化帝特指他为太子讲这首诗,就是希望太子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成为内外如一,心有常度的君子。即便来日成了上位者,亦不会因身份变化改了恭谦谨慎之德。

这首诗崔燮光在邱祭酒面前就讲了不知多少遍,自己回到家又对着镜子纠正仪态、神情、发音,能准备的都准备尽了。

如今站在文华殿给太子讲书,这么多讲官、内侍盯着他一个,他心里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只是演技练得好,表情、神态都刻意调整到了演讲状态,讲纲又背得太熟,听的人只觉得他讲解挥洒自如,一字不易,没人注意到他微微绷紧的腰背和双腿。

太子对着书认真听完了这一段,朝他点了点头,说道:“君子诚如斯。崔监生所讲,孤大体明白了,却有一处不解。”

崔燮躬身道:“请殿下垂问。”

“你方才讲到,‘君子有常度有其心一’,则当以何为度?”

太子对这首诗没什么可问,和他说话,不过是借此表达一下自己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有做“淑人君子”的怀抱而已。

崔燮应声答道:“总以仁恕为度。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云‘恕者,仁也’;《礼记》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君子其心仁笃恕直,亲厚父子兄弟,故‘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他下意识看了太子一眼,才发觉太子也正看着他,神色有些怅惘。

他连忙低下头,静等着太子继续发问。

约么太子耻度比他低点儿,表了忠心之后就不想再听这种话了。可难得有个同龄的少年进宫,又不舍得就这么叫他下去,于是拿起那份卷子问:“这些题目是你出的?应当怎么做?做完题目就能将这首诗学会了吗?”

崔燮道:“不敢隐瞒殿下,这些题目都是国子监与翰林诸位大人揣度出来的,学生学力未足,只能出些考较儒童的题目罢了。这上面的题目确实出得全面,也都在今日学生所讲之内。殿下若能于两个时辰内将上面的题目都能答出,便是将这首诗学透了。”

太子讶异道:“这么短的时间?你可答过?做的完么?”

崔燮当然答过,邱祭酒他们出完题,崔燮就是第一批试答的人之一,还要跟据他的成绩调整难度呢。

他的嘴角无意识地挑了挑,应道:“学生试做过,也能做得完,只是有出错的地方。辟如有一道选择题面下的句子阐释诗意的题目,学生便漏选了‘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一句。还有一道以此诗观时政的题目学生答得也不忒全面。”

太子也是第一次跟同龄人聊起读书的事,见他不像先生们那么严肃,也会做错题目,还能这么老实地说出来,不禁生出了几分亲近感,微微一笑:“孤若有空闲,也当做一做你这题目。”

因讲筵的时间、内容皆有定制,内侍在旁略作示意,太子便点了点头说:“崔监生奉父皇之命为孤讲书,理应赏赐,着赐银十两,宝钞两锭。”

崔燮跪下谢恩,立刻就有小内侍捧着盘子上来,托了十两银子和两张轻飘飘的大明宝钞给他。

崔燮袖了钱钞,退回班中,继续听讲官们讲《祖训》《贞观政要》等史书。给太子讲史也不讲什么朝政、时务,只规劝太子用心读书,恭敬孝顺天子和太后、皇后而已。

讲过史书,又有正字官侍奉太子临书,倒用不着讲官们了。

太子端坐在椅子上,温和地说一声“先生吃酒饭”,众讲官们则行礼告退。崔燮虽然不能抬眼看他,心里也能描绘出一个孤独的留守儿童眼睁睁看着他们行礼转身,走向外面阳光下的模样,自己却还得关在大殿里临书的可怜身影。

也真不容易啊。

他看着外头晴好的天空,默默地为太子叹了口气,转身跟在官人们身后吃筵席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