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贺明兰简直是度日如年,当初自己说要尽本分可是自从那天安然已经明确表示不喜欢之后,她开始犹豫不决了,自己是去还是不去。去了吧怕惹安然生气,要是不去吧,那么自己说出去的话不是就等于空话了,这府里的人可都瞧着呢。
现在贺明兰也恨透了唐沫身边的喜梅,第二天之后喜梅就把贺明兰的事儿都说了出去,这府里的人都在看她笑话呢。就是陶氏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也觉得贺明兰做的有些不妥。
可是贺明兰也觉得难受的很呢,早知道那天就还不如转头走掉好了,也总好比现在这般好吧。
这下贺明兰不敢再挑着安然在的时候来了,还特地叫人打听等到安然走了之后再去唐沫身边伺候,这样竟圆了当初她说要好好伺候唐沫的话,又不会惹了安然的不快。
只是这样一来自己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琢磨了两天之后贺明兰终于又想出了一个法子出来了。
因为朝廷里越来越混乱了,老皇上又是越来越听元真人的话,而百官不悦却整日都去提议把元真人赶出去,可是老皇上压根都不听。
安然回来之后每天都要去书房待上半个时辰左右,而这半个时辰除了安然身边的长安待在他身边之外,就连唐沫都不曾去。
这一夜贺明兰精心打扮了一番,又命夏雨和晚霞两人去厨房里炖了一碗乌鸡汤然后亲自送到书房之中,至于后来……
那么自然是被赶了出来。
贺明兰铁青着脸,坐在梳妆台前气的把梳妆台上的东西全部都扫在地上,怒骂道:“大夫人当初不是说了三爷和三奶奶两人感情不和吗?可是自从我来京城那么多天了,三爷几乎天天都去三奶奶的房中,又何曾来过我这。大夫人这些天竟然也不帮着我了。”
其实便不是陶氏没有帮着她而是帮了没用,安然压根就不听他的话依旧每天都去唐沫的屋子里。
晚霞和夏雨两人吓的大气都不肯出一声,贺明兰越想越气眼眸中闪过一丝的阴狠:“这个贱人天天都霸着三爷,再这样下去我何时能够生个儿子出来,又何时能够坐上正妻的位置。”
今儿安然当着长安和贺明兰身边两个丫鬟的面骂道:“这些天三奶奶天天喊着身子不适,你要是真的贤良淑德怎么不把这些乌鸡汤送一点给三奶奶,我看也不过如此罢了。”
贺明兰一想到这些天脸色便又变得更加的难看,她从小到大一直被人轻视,自己的父亲不待见他,她的继女对自己更是一点都不好,根本就没有让他学过任何事情,不管是识字还是女红不过是让贺明兰懂得一些罢了。贺府里的奴才们每天只会踩低逢高对着她更是明着一套暗着又是一套,自己吃了那么多年的苦头还不是因为亲妈死了。
这门亲事当初贺明兰是不愿意嫁的,再好的人家也只是一个妾侍,可是贺老爷耐不住枕边风呀,贺夫人每天都在贺老爷耳边吹,每天都在他耳边念安家有多好多好,而且贺明兰嫁过去之后只要他稍微有点手腕就一定能够坐上正妻的位置,毕竟安家还是不敢敷衍贺家的。
之所以这样所以贺老爷点头同意了让贺明兰嫁了,当初她知道自己要嫁给安然做妾的时候她是真的觉得自己这一生就完了。可是贺夫人来找她,说只要所有的幸福都握在她自己手中,只要能够握住那个男人的心,那么以后想要体面的身份又这么不可以。如果争取不到那么就是没本事,没本事的人自然是生存不下来。
贺夫人说完之后还鄙夷的看了贺明兰一眼,当初贺夫人的眼神到现在贺明兰还记得清清楚楚,她不信命,她知道自己在贺府已经无法翻身了,自己的父亲根本就不待见自己,而继母根本就不会帮着自己。所以她绝望了,当听到陶氏说安然和唐沫两人夫妻不和的时候,她就算是不甘心不愿意也妥协了。只要自己有本事就能够坐上正妻的位置,只要当上了三奶奶那么以后他们也不敢再用嘲讽的眼神看自己了。
所以贺夫人嫁过来之后一直都在装贤淑,一直都在讨好陶氏。陶氏确实很喜欢她,这样贺明兰更是看到了希望。
当初在徐州城的时候,贺明兰见安然和唐沫两人不和,虽然安然几乎不去她屋子里,可是她依旧高兴的很,毕竟他们夫妻两人的关系真的如陶氏所说,终于有一天安然去了她的屋子里,虽然那一夜贺明兰没有感觉到安然的一丝温柔,可是贺明兰还是看到了希望。
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了。这句话是陶氏跟他说的,叫他不要心急。
终于又有一天安然喝的大醉又去了贺明兰的屋子里,贺明兰欢喜的很立刻叫了夏雨和晚霞把安然的衣服脱了,然后两人又再一起了。
只有再一次的次数越来越多,贺明兰才能够怀孕。
虽然这件事后来被安老太太大骂了一顿,也罚了一个月的月钱(因为白日宣淫),但是贺明兰还是觉得值得的。可是她左等右等却还是等来了自己的月事,那一天她无比的绝望,可是陶氏还是对他很好把她当做真正的儿媳妇一样,贺明兰的那一丝绝望立刻就消失了。
再后来就跟着陶氏来了京城,终于又看到了安然,她想着这机会来了,可是却没想到安然对她的态度变的更差了,而曾经那对天天吵架天天冷战的夫妻却突然和好了。这个时候贺明兰才知道当安然冲出去追唐沫的时候她就应该明白安然对唐沫的感情,那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可以替换的。
这一次次的碰壁也让贺明兰越来越怨恨唐沫,她觉得如果没有唐沫的话,那么她现在就是安家的三奶奶了,如果不是她的话,那么自己早就已经有了身孕。
“姨娘……奴婢有个法子不知可行不可行?”
站在一旁战战兢兢地的夏雨终于小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