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英莲忙转头看向堂妹,见她虽露出怔愣的表情,但脸色确实难看。不用说,又是因为杨沅与谢映芬亲近的缘故了。谢英莲忍不住叹了口气,只觉得谢英芝不懂事,怎能在这样的场合里,叫别房的人看了笑话?
旁边席上的王氏站起了身:“芝姐儿怎么了?生病了?”
谢英芝有些气恼:“我没事儿!”
谢慕林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真对不住,我见你脸色不是很好,还以为你身体不舒服呢。”
所有人都看向了谢英芝,宗房的涂氏、杜氏和两个儿媳很快露出了然之色。小姑娘涨红了小脸,只觉得窘迫无比。
王氏却十分紧张地走到女儿身边:“若是真有不适,千万别忍着,身体要紧。你三婶娘和姐妹们也不是外人,不必客套的。”
谢英芝跺脚:“我真没事儿!是映真姐姐看错了!”
王氏看向谢慕林,谢慕林露出了吃惊的表情,又看向谢英莲。
谢英莲万万没想到这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也不由得涨红了脸,生怕二婶王氏知道自己说堂妹病了,仿佛在咒她似的,会发起火来。
就在谢英莲害怕的时候,谢慕林忽然开口了:“是我看错了,二伯娘与堂妹别见怪。”
王氏虽觉得她有些多事,但也不会为了小事跟晚辈计较:“这有什么?你也是关心你妹妹。”说完摸了摸女儿的头,方回席上去了。
谢英芝忿忿地坐下了,谢慕林也不在意,只是在谢英莲投来感激的目光时,回应了她一个友善的微笑。
第285章 孝心
谢慕林扮一回不知内情的无辜人士,小小地敲打了堂妹谢英芝一回,让族里的长辈看到了她的黑口黑脸,再少说了几句话,成功地得到了大堂姐谢英莲的友谊。
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谢慕林对此最大的感受就是,宗房的孩子真是单纯啊……
谢英莲没看穿她的粗浅小手段,很单纯;谢英芝连在公共场合里扮没事人儿的城府都没有,就更单纯了。
对比年纪只比她大一岁的谢映芬,真是差得太远了。
这大概跟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也有关系。宗族里一片平和,宗房姐妹俩在家里都是千娇百宠的,况且家境富庶,她们养在深闺,能接触到的外人也有限,再聪明的孩子,也能养得单纯起来。谢映芬却是从小在嫡母手底下混的,王公勋贵、世家高门,什么人家的后院女眷没见识过?耳濡目染之下,只需学到点皮毛,就够对付谢英芝与杨沅这样的单纯小姑娘了,你还挑不出她的错来。
至于谢慕林自己,没经历过宅斗,还没看过宅斗小说吗?肚子里几百上千本古典白话小说与网文打底,手段再粗浅,见识也不一般了。
她笑眯眯地与妹妹谢映芬坐在一起,没事人似地吃着午饭,饭后闲聊些点心美食的话题,一点儿都没有对谢英芝有所不满的意思。
还是谢英莲悄悄找到她,向她私下道了谢:“方才多谢妹妹了,若不是妹妹瞒下了我说的话,只怕二婶娘方才就要恼我了。她只有二妹妹一个女儿,二妹妹又从小体弱,三灾八难的,最忌讳旁人说一个‘病’字。这几日二妹妹安好,没有生病,我若说她身上不好,二婶娘是绝计不肯放过我的。”
谢慕林眨了眨眼,抿嘴笑道:“英莲姐姐不必跟我客气的。原本我也以为二堂妹是真的有所不适,才会劝她别勉强,后来回过味来时,已经惊动了长辈们,只好拿话搪塞过去。我明白姐姐的意思了,你原也是为了替她遮掩罢了,乃是一片好意。反倒是我糊涂,差点儿连累了姐姐。”
谢英莲不由得笑了:“如何能说是妹妹糊涂?原是我自己说错了话。”
其实也不是她说错了话,那时她除了拿谢英芝身体不适做理由,也没别的法子能解释后者的黑口黑脸了。谢英芝失礼在先,谢慕林受她误导,以为谢英芝是生病了,才会出言关心,这一切都是阴差阳错,罪魁祸首还是在谢英芝身上。谢英莲是个明事理的好姑娘,当然不会怨恨谢慕林的,更别说谢慕林还帮她避开了婶娘王氏的指责。
谢慕林笑笑,转回了正题:“我真是没想到,二堂妹原来真的对我有所不满……我到底是什么时候得罪她了?”
谢英莲见她又误会了,张口欲言又止,现在说出真相,也没好到哪里去,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她小孩子脾气,家里人也常常不知她为什么一时恼了,一时又没事。映真妹妹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回头就会忘了的。”心中却已经拿定主意,要向祖母禀报今日之事,请祖母出面,劝说堂妹了。
谢慕林笑笑,没有再纠缠此事,而是拉着谢英莲聊起了闲话,加紧时间跟这位堂姐打好关系。宗房有两位千金,她只要交好了年长的这一位,另一个熊孩子就不重要了。
午饭过后,正房里众位女眷吃饱喝足,有的人带着孩子先行告辞了,也有的人留下来继续闲聊。
琉大奶奶便跟杜氏说起了刚刚打听来的消息:“我回娘家找我兄弟问过了,那张氏子确实喜饮酒,喜结交朋友,豪直好客之名不是假的,但他们那群年轻人,除了去酒楼酒肆喝酒,也是青楼楚馆的常客。苏州城那边一家青楼的花魁,听闻还与张氏子有些不清不楚的。张氏子一年里要在苏州住上三四个月,在何处落脚,却没人能说得清。张家在苏州的铺子,只住了掌柜和伙计的家眷,主家的人过去查账,都是往客栈里安置,从来不会住超过三天。”
杜氏神色肃然:“那就算了。这张氏子即使名声响亮,也不是个良人。”
文氏坐在一旁,还有些没听明白,邻座谢珙长子谢谨文的妻子陈氏,已经在她耳边小声解释了:“大妹妹今年及笄,家里在给她相看人家。这张氏子是先前王家舅太太提的人选,说是才德出众,又有名声,家资百万,是震泽镇的大户,还有个叔叔在湖州府衙里做官。太太便托人打听那张氏子的性情为人。琉大婶娘娘家是开酒坊的,常与震泽那边有生意往来,消息灵通。”
文氏恍然大悟,叹道:“这张氏子年纪轻轻,又能有什么才学令名?想来也是仗着家资豪富,方有了这偌大的名声。可这样的名声能管什么用?英莲性情温柔娴静,是正经过日子的好孩子,与那样的豪士根本不是一路人。”
陈氏微笑着点头:“老太太和太太都是这个意思,只是王家舅太太也是一片好意。她那般热心牵线,我们家不打听清楚了,是不好跟亲家婉拒的……”
文氏不由得看了王氏一眼,心下了然,暗自叹息。张氏子当然不是良配,但他有叔叔在湖州府衙为官,对身任湖阴县主簿的王家舅老爷,自然是大有用处的。倘若王家是把亲事说给亲外甥女谢英芝,那倒罢了,卑劣了些,但好歹后者是王家女所生;可王家却把亲事说给了隔房的谢英莲,就未免太不厚道了。谢英莲要是真的嫁进张家,过得不好,那叫宗房谢珙、谢瑁兄弟俩,以及杜氏、王氏妯娌之间,如何相处?好好的一家人,都要被王家搅和得生分了!
却不知道王氏是否清楚其中关窍?对此又是怎么想的呢?
琉大婶娘方氏又与杜氏聊起了自己所知道的县中青年才俊,顺道把附近几个镇的人选也拿出来清点清点,给杜氏做个参考。平日一向不热衷于闲话的谢梅珺,也难得地介绍起了自家书院里尚未有婚配的出色学子。一众太太奶奶们为了谢英莲的婚配对象,讨论得热火朝天。
聊着聊着,杜氏便要起身去更衣。文氏见状,也跟身边的人打了个招呼,尾随杜氏出了屋子,等对方折返,再上前去说话,避开旁人,向她赔礼道歉。
为谢老太太对杜逢春老爷子的无礼。
杜氏并不在意,微笑道:“家父的性子如此,说话也不知收敛,一年到头不知要招来多少众怒,家里人早就习惯了。三老太太这样的也不出奇,只是她老人家的病情,还是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好些。不过我听家父说,三老太太身体暂无大碍,我们老太太也能放心了。倒是二老太太那儿,每年春秋两季,总要犯旧疾,还要劳烦三弟妹多照应一下她老人家,多留心她的饮食起居。”
文氏并不知道宋氏有这样的老毛病,顿时生出了忧虑:“多谢大嫂子提醒了,我一定会多加留心的!”心里已经在盘算着,要在嗣婆婆跟前多尽孝了。
反正谢老太太不许她去老宅,她的孝心,只能用在宋氏身上了。
第286章 心事
宗房午饭后的谈话会并没有持续多久。陆陆续续便有别房的孩子叫困,被自家亲娘带回家去了。谢梅珺也要带着女儿,陪母亲宋氏回二房午歇,下午她还得回河对面竹山书院的家中与丈夫团聚呢。
文氏也带着谢慕林与谢映芬辞行,从后门回新宅去了。路上谢映芬一直心情很好,亲亲热热地挽着谢慕林这个二姐姐的手,小声说着话,谈论要做些什么样的点心去吸引杨沅。
谢慕林主动表示:“我抄的那些书里,有好些不错的点心方子,四妹妹可以自己翻一翻,看喜欢哪一个,就让厨子试做。”
谢映芬高兴地蹦了起来:“就等着二姐姐这句话了!先前在北门桥李家寄住的时候,我见姐姐卖了点心方子给前头的糕点铺,还在好奇照那方子做的糕点是什么味道呢,那时候没钱买一个,如今总算能尝一尝了!”
文氏回头笑着说:“你二姐姐那时告诉我,卖出去的方子,都不是什么精致的点心,更适合普罗大众买来品尝。只怕这些点心做出来,没有你从前吃惯的那些美味。”
谢映芬歪着脑袋说:“点心好不好吃,看的是味道,而不是外表。今日在宗房吃的那个饼子,外表看起来就是棕黑色的方形小饼,一点儿都不起眼,但味道很好。从前我跟前头太太和大姐姐去那些什么公侯府第做客,点心样样精致,味道却比那棕黑小饼差得远了,又甜又腻,来来去去就只是那几个花样而已,胜在好看罢了。咱们家也不是什么世家豪门,要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点心做什么?”
谢慕林笑道:“既然你这么想吃,那回头我们把家里有的点心方子一个一个整理出来,看哪些材料比较容易得的,就一个一个试着做过去,哪样喜欢吃,以后就多做一些。”
谢映芬拍手道:“好呀好呀!”接着顿了一顿,“但是……会不会花很多钱?”她知道家里如今境况大不如前了,虽然长了这么大,就没操心过钱财上的事,却也不希望为了一己偏好,给家人带来麻烦。
谢慕林笑说:“咱们又不是大量地做点心,能费多少钱?材料不外乎面粉、米粉、鸡蛋、糖和牛奶这几种,再多,也就是些干果、水果什么的。成本太过昂贵的方子,我们不碰就是。平时慢慢试做,只当是练手,若是找到合适的方子,将来打发人在县城里开个小糕点铺,也可以卖钱嘛,那不就能贴补家用了?”
谢映芬顿时又高兴起来。
文氏似乎并不反对女儿的这个建议,还说:“族人们尽有养鸡、磨粉的产业,有需要采买鸡蛋和米粉的时候,找他们去就是了,比从外头买要便宜些,又是自家人,更加可靠。糖和干果、鲜果什么的,家里的商队应该有货,最好是跟毛掌柜提一提,让他们送些过来。牛奶……是牛乳吧?这东西倒少见。不过族中那么多人家有田产,总有人养牛,到时候问一声就是。”
谢慕林应了一声,心里却在想,太湖周边的农户,养牛会不会主要是养的水牛?水牛奶也挺好喝,但量少,用来做点心,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母女三人带着丫头回到了新宅的正院,宛琴早已等候在那里了,忙忙迎上来行礼。
文氏笑着在正座上坐下,问宛琴:“琴姨娘用过饭了吧?午饭可有给徽之和涵之送过去了?”
宛琴顿了一顿,微笑着回答:“谢太太垂询,婢妾已经用过午饭了。给三少爷、四少爷的饭食也早已送去了族学,两位少爷用过饭,下人又把食盒收了回来。两位少爷都说,午饭用得香。”
“用得香就好。”文氏忍不住伸了伸腰骨,捶着后腰道,“没什么事了,你回去歇息吧,晚饭再过来侍候。”
宛琴应了一声,却没有告退。
倒是谢慕林与谢映芬,互相对视一眼,笑着约定下午再到一处说话,便双双向文氏辞别,出了正屋,分别向两个方向走了。
宛琴如今跟女儿不住一个院子,倒也不必同行。她滞留正屋,立在一旁,看了文氏一眼又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文氏其实已经有些犯困了,但见宛琴这副模样,又不可能直接把人打发走,只得拿过一把扇子,一边摇一边问:“你可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
宛琴上前一步,屈膝行了一礼,才向她说出自己的心事。
原来谢徽之与谢涵之小兄弟两个,进入族学读书,比两个哥哥还要早一天,如今已经适应下来了。谢涵之是个乖巧孩子,每日下了学回家,都会向生母宛琴禀报自己这一天都干了些什么,学了什么功课,跟同窗们说了什么话,去了哪里,玩了什么游戏,等等。谢涵之还是头一回经历这样的上学生活,十分高兴自己结交到了新的朋友,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开朗。
可是宛琴心中的忧虑,却一天比一天深。
谢家从前在京城时,家里请了西席来给少爷们上课,除了谢显之与谢谨之是请了大儒,谢徽之无心向学外,其实也有一位举人西席教导谢涵之诗书。谢涵之学得很好,除了年纪小些,体弱多病以外,论聪明与天赋,未必就逊色于两位长兄。谢家出事后,宛琴舍弃旧主,留在了谢家,对儿子抱有极大的期望,盼着他能出人头地,为自己争气。
可是谢家宗族的族学,只有两位先生,学堂中年纪不一的学生,足有二三十人!
宛琴担心,谢涵之无法得到先生足够的关注,无法学到有用的学识,更有可能被其他顽皮捣蛋的同窗引得无心向学,那他这辈子又还有什么出息?!
她不敢明说自己嫌弃谢氏族学,只能拿谢涵之贪玩来说事:“自打四少爷进了族学,又与三少爷一道,认识了许多同族与亲戚家的同窗,便不如从前用功读书了。每日午饭,三少爷都会领了四少爷一道,把家里送去的饭食与同窗分享,也不知道两位少爷自己是否够吃。倒是听说七房的谨端少爷曾带了四少爷去码头那边买吃食,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就怕四少爷吃坏了肚子!昨儿四少爷下学早,却到天黑才回来。我问他上哪儿去了,他说是跟谨端少爷去县城里闲逛,一时贪玩,没注意时辰,差点儿就没赶上关城门。
“四少爷自小聪明,功课也好,只因为年纪小,才进了族学读书。可族学里多是顽童,婢妾担心会有人引得四少爷无心向学,耽误了功课,因此想着……不知能不能请太太问一问二老太太,让我们四少爷也跟两位哥哥一道,去书院读书?书院里的先生比族学的先生更有学问,同窗们家世更好,人也更稳重些。想必四少爷去了书院,定能再专心于功课了。”
文氏摇扇的动作慢慢停了下来,看着宛琴,若有所思。
第287章 玻璃
谢慕林并不知道自己走后,母亲文氏与谢映芬的生母宛琴之间谈论了什么。
她吃饱喝足,觉得有些犯困了,回到自己的新居所后,见梨儿已经把卧室整理好了,床铺帐幔都安置妥当,窗前还燃起了驱蚊的熏香,便打了个哈欠,换了身家常衣裳,往床上一倒,睡起午觉来。
梨儿带着翠蕉在外间悄无声息地忙活着,继续整理她的行李。
屋子早早就被打扫干净了,家具也都摆放齐全,还有好些新宅管家早早送过来的摆设、装饰之物。两个丫头如今要做的,就是把谢慕林习惯用的生活用品铺排开来,再将她带回来的东西分门别类安放到应该安放的位置,将整个房间布置成她合意的起居之所。
工程量倒不是很大,但事情很琐碎。姑娘睡了,两个丫头却还不敢休息。院子里如今除了她俩,就只有两个粗使婆子侍候。这么大的地方,做事的人手不足,但她们一个苦字都不会说。眼下辛苦一点,把事情办得妥当了,以后就能轻松下来了。院里人事简单些,她们将来也能少操心。而显露出自己的才干之后,她们在别的下人面前,也会更有体面。
谢慕林睡得人事不知,哪里知道两个丫头心里的弯弯绕绕?她已经吩咐过梨儿,需要人手帮忙,就去找管家要。梨儿不说,她又怎会顾得上?
不过,等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房间彻底大变样时,心情还是很好的。
新院子里,她独占北房五间,目前是把正间当成小客厅,用来待客或议事;东侧间采光通风都不错,收拾出来做个起居室,北墙放着两个并排的多宝格,正中间摆着圆桌绣墩,窗下有宽大的罗汉床,床上有矮几,她平时在这里看书做针线都行,与亲近的姐妹、友人在这里说话,都很舒适;东尽间是卧室,床架妆台,绣屏高柜,应有尽有,还有一扇小门通往东屋第一间的净房,洗浴更衣,都不过是抬抬脚的事。
正房西面两间,目前收拾出来做书房使。次间放的是书案书柜书架琴几等物,尽间则是书架和一张小榻。从金陵城带回来的书,南下路上买的书,全都会放进这里。小榻可供谢慕林平日小歇,也可以给丫头值夜时使用。
谢慕林把收拾好的房间逛了一圈,便指示翠蕉,去问管家要一把贵妃椅、长椅之类的家具,放到西尽间里去。闲来无事时,她往那个藏书间里一趟,手里拿本闲书,长椅边摆个小几放清茶点心,翻几页书,便喝口茶,吃口点心……那小日了,真是想一想就美滋滋的。
她还留意到,北屋的窗都是玻璃窗,净房那边也是玻璃糊纸的小窗,这就让人很惊喜了。
梨儿告诉她:“听这里的婆子说,当初修这新宅子时,老爷可谓是不惜工本,怎么舒服怎么修。姑娘别看这宅子看起来不算华丽,比起家里在珍珠桥的大宅雕梁画栋,显得质朴许多,但里头好东西却多着呢!玻璃窗且不提,还有那输水的陶管,净房里的浴间也是特制的,又干净又宽敞,排水很快,绝不会积塞,就连院中各处,也有足够宽大的排水管,下再大的雨,也不用担心会象老宅那边变成水塘一般。听说,当初修宅子时,还特地请到了内务府出来的匠人呢!只不过不曾声张罢了。”
谢慕林忙问:“内务府的匠人怎会来我们家?这宅子是瞒着曹氏建的吧?老太太都未必知道呢。还有,这玻璃……”她顿了一顿,“应该挺贵的吧?”
“自然比纸糊的木窗贵许多。”梨儿道,“但这玻璃窗又能挡风,又明亮,用起来可好了!虽说贵了一些,但以老爷的官位,要买也不难。这是内务府的产业,但凡大城皆有工坊。这座新宅子里的玻璃,全都是从湖州城那边拉过来的。听说,谢家角上下,除了宗房、我们二房与三房,就再也没别家用得起这么多的玻璃窗了。”
梨儿不清楚内务府匠人是怎么来的,这些消息她都是从院中的粗使婆子处听来,还没有时间往别处串门去呢。
不过谢慕林还是留了个心眼,这个年代既然有玻璃,普及性虽然一般,但并不算难得,可见是能够大规模生产的。价格高,也就意味着配方保密。听起来还是内务府专营,那就是官卖的产业了。只是不知道,那配方到底是本来就归属皇家所有,还是被皇家收没而去的?
如果是前者,那就意味着“发明者”本身就出自皇族或嫁入了皇族;如果是后者,她就最好别“发明”什么太挣钱的技术了,怀璧其罪,为保小命,还是低调点的好。
穿过来几个月,她也大概搞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了。
这个朝代说是明朝,皇家也姓朱,但很多地方跟她所知道的那个历史上的明朝不一样。比如眼下的年号是景乐,先帝时的年号是天昌,再往前一位皇帝,就是那位儿子夺嫡都死光了,只能过继同胞亲兄弟独生的儿子入继大统的明仁宗,年号是承德。
这三个年号,对谢慕林来说都十分陌生。就算她记性再差,不记得明朝每一个使用过的年号,也不可能一漏漏三个。所以,这个朝代已经不是她所知道的明朝了。兴许是早有其他穿越者光顾过,改变过一些历史,也留下了一些技术,甚至还有可能改变了一些诗词文章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