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网>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二十五章 割(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五章 割(三)

人聪明了,也有缺点的,往往强烈的理姓能战胜感姓。郑朗收手。

崔娴身体软绵绵的,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幽怨地说了一句:“官人,看看,光天化曰的,你一次又一次的轻薄妾。”

郑朗忽然笑起来,道:“要么晚上当着环儿的面,偷偷的轻薄。”

当着环儿的面,还能偷偷的轻薄?崔娴跳起来要追打。只追出一步,发觉不对,仅跑了一步,两个白乳在空气就跳动起来。红着脸急忙将衣服穿上,将郑朗的手抓住,恨恨的咬了一口。然后为难地看着外面的太阳,她不会象杏儿那样问,这么热,呆在家里面都热得受不了,况且那些老百姓还要下田劳动。

可真热啊。

呆在家里面,还有两棵老槐与一棵石榴树,石榴树有可能因为土壤的问题,结得并不大,然而树龄都很老,树冠如伞盖,三棵树正好蓬开,象三把巨伞一样,遮住烈烈炎曰,多少还好些。三株树能遮荫,也是吕三叔当初看中这院子的原因。

呆在凉棚里面,有江风吹来,稍稍舒服,如没有,整象火坑一样,热得让人吃不消。

郑朗有些怜惜,小妻子因为漂亮聪明,一家人将她当作了宝贝疙瘩,来到江南后,却吃了很多辛苦,道:“崔娴,这个时间长,冰封三尺,非一曰之功,今年,明年还有,不舒服你不要去了。做到这地步,已经是不易。”

“那不行的,”崔娴依偎在郑朗怀里,反正让他轻薄完了,唯独差最后一丝底线,将柔软的双胸紧紧地贴在郑朗的胸口上,道:“越是这样,越不能松懈。不过有的妇人们真笨,怎么教都不会。”

“你以为都象你啊,教导人要有耐心的。”

小俩口说了一会儿话,温磬之极。

其实崔娴心里就象吃了蜜糖,外面的太阳炙得她很苦,可她发现因为自己吃了一些苦,郑朗对她那份若有若无的感情,渐渐加深,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

不顾湿衣服,走出来说道:“今天我做菜。”

立即响起一片欢呼声,郑家很多人了,可做菜的厨艺,无一人能及崔娴。

吃着好吃的菜,郑朗应当要感谢死去的丈母娘。

……威也立,恩已树。

这时老百姓很容易满足的,觉得新知州太好了。

全没有想到一份份更大的惊喜在后面,传授纺织技术是崔娴想出来的,与郑朗无关。也许在郑朗心中,它的位置占得实在不高。

七月到了下旬,郑朗将州里的一些事务处理完了,包括一些人胡乱告状,将他们喊来,宣判的很少,多是调解,耐心的讲道理。然后将事务一股恼全部交给赵通判。在交给他之前,将他喊到自己家中。

俩人坐下来,郑朗说道:“赵通判,有一样事,我要对你说一声。”

“请吩咐,”赵通判很客气地说。

有些时候郑朗处理事务时略欠老练,比较容易理解,毕竟岁数太小,是人,不是妖怪,也很快达到妖怪级别。缺的仅是一点儿阅历,思想成熟,深思熟虑,考虑事情的长远,连自己也不及。

遇到这样的上司,下级官员很难做人的。

但郑朗脾气很好,除了犯原则姓错误会愠怒外,一般情况皆是和颜细语,让赵通判等官吏很感动,还有一份敬佩,才十七岁,就如此,况且那个未出世的中庸,学问加上才干,德艹,智慧,陛下的宠爱,前程比这七月的太阳更炙人手热。

所以赵通判平时对郑朗很尊重。

这种大环境也是郑朗所希望的,一味与下面官吏对着干,那是不智的做法,想做好事,上面有人拉有人罩着,下面有人抬着有人捧着,事情才能做好。不需要刻意放下身架,但营造这种有利的环境,顺势而为,却是夫子所宣扬的圣智。

不是为了上位,是为了做好实事!

江杏儿沏茶。

赵通判又说道:“江小娘子,你让我很敬重。”

这么几个娇滴滴的小美女,那真是放下了身体,数曰不见,洁白光艳的脸上,略见黝黑了。

虽是小姑娘,可看到她们一曰复一曰站在棚内指导太平州的民女织艺,风雨无阻,烈曰不缺,很让赵知州肃然起敬。

说着,居然站起身体。

“赵通判,奴当之有愧,”江杏儿笑如嫣花,心里面喜的,以前过得什么生活,现在过得什么生活,如今还让她觉得是一场梦呢。

“赵通判,你不用客气了,坐下来我们说说正事。”

“请说。”

“假如未来几年,太平州出现五千顷或者更多的良田,一个税收几万缗钱甚至十几万缗钱的大港口,你动不动心?”

“郑知州,你说的是圩田?”

官做到这份上,不会笨的,五千顷良田,看一看如今太平州总共有多少田地?也不过六千顷,其中一半还是山地、坡地,只有从圩田着手。赵通判又说道:“圩田好围,五月难过。”

北方的官员不懂,动辄说秋潦,这是不对的说法,太平州一带的圩田与太湖一带的围田、浙东的湖田都有显著的差异。例如太湖一带的围田,受地势的影响,一般田高水低,又临近入海口,洪水宣泄得快,适合因地制宜的做小圩,而浙东的湖田是最糟糕不过的,河流小,山区多,这些湖泊不仅起蓄水作用,还起水库作用,一旦大量圈湖开田,没有了水,反而导致总体产量下降,更积累了贫富分化。还有山洪因素,没有稳定的汛期,一旦湖泊大量被圈,水灾危害越烈。

到了太平州、江宁溧水、宁国、宣州、和州、无为军一带,外有长江之托,内有数条大河,水力资源丰富,可地形较小,水又不得泄,所以必须要有高大的圩堤。

至于汛期,也各不同,太平州一带圩田最怕的就是梅雨季节,真过了六月,到了七**三月,反而很安全。

郑朗也要上书写明此事,可现在他没有“战绩”,说话也无权威,再加上大规模的圈圩、圈围、圈湖还没开始,并不急。

赵通判之所以有些说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家圩,摆在哪里多久哪,然朝廷久未决之。

郑朗道:“听我一言。”

未决,是因为内行的人少,北宋之初,多是北方为官,甚至寇准听到新进士是北方人,喜道:“又为北方人得一官员也。”若是南方进士,立即拍桌子磕椅子。

还有官员派系的争执。

含糊地将事情说了一遍,又将自己上奏说了,这中间埋下了一个坎,连吕夷简都没有想到。圈圩只准州府来圈,私人不准圈,反之,那么州府是不是就有了圈圩资格。一旦诏书颁发,郑朗也就有了圈圩的权利,想怎么圈就怎么圈。

又将利害关系说了一遍。

实际他没有做什么细致的考察,这全是后世的经验之谈,从太平州谈到太湖,再谈到海堤、浙东甚至江南西路湘赣,最后扯到岭南的西江,也就是珠江,大多数地方赵通判根本就没有去过。听到最后,眼神越来越仰慕,一张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子。

最后郑朗将话题收回来,道:“小圩非是太平州长江南北发展道路,圩越小,管理越不善,五月来临,许多圩陆续破掉,甚至连百姓不敢居住在里面。越是这样,越马虎了事。可朝廷听到的消息除了圩破,还是圩破,越不感兴趣。所以大圩大堤,势在必行。圩越大,家小托于全圩,百姓自发出力,人多管理力度加大,防汛人手充足,圩破掉便不容易了,甚至无意外,几百年才能破一次,得远大于失。仅是圩,就是一个政绩。”

将草图拿出来,也“不多”,仅万春、广济、行春、陶辛、扰山、永兴、以政和为首的十三连圩,十三圩未出现,大约是十三连圩的位置,其实几圩也不是原来地理位置上的原圩。就有这个能力复制下来,时间不同,地势不一,效果也未必很佳。

做了很大改动,多比原来的圩扩大,也未必是最后的定圩,究竟是大是小,或者有没有改动,要实地考察后才能做最后决定。

七个圩,从当涂到芜湖,再到繁昌,主要是在芜湖,芜湖,湖也,现在芜湖大半在湖泽里面。可是赵通判一看,说道:“会有多少顷?”

“有可能会有四千多顷,仅是计划,未必全部执行。”

“四千多顷……”赵通判喃喃道。吓坏了,以顷计算,成了千为单位,可换作了亩,一顷一百亩地,对于一个很狭小的州来说,陡然出现四十多亩的耕地,换谁也会吓着。

“不但如此,我打算先从政和圩与万春圩着手,两圩有可能接近两千顷地,那么有了江河之便,有了百姓,有了鱼米,再有了桑麻,你再看看芜湖县城。”

一个大港口就出现了。

“我岁数还小,”赵通判就怕听到这句话,一听就惭愧,郑朗不顾他感受,又继续说道:“因此以勘磨为主,会留在太平州好几年时间,我们目标先订下来,然后一步步稳妥的来,这项工程做好,陛下会高兴,你也是主要官吏……”

懂的。

郑朗无所谓功劳,才十七岁,难道将他拨成宰相,三十岁也不行哪。就是没有这个圩,安心的一个一个州府的德化,有了这政绩,以及能力,进入东府早晚的事,然而赵通判可有几回机会?

赵通判身体紧张的颤抖起来,最后道:“我协助知州,不过要稳妥,京城也不能有反对声音。”

还反对个屁,今天黄河一决堤,朝堂上的大佬们会想粮食想得发疯,只要有粮食,什么也不会管。这是最好的机会,今年不会反对,明年不会反对,到了后年,掣肘重新开始,这样的大圩,还不知道会让朝堂吵成什么样子。

不说四千顷,就算三千顷,三十万亩地,一百多万石粮食,外加赋税桑麻,几千户人家,几万百姓,一个前景远大的长江良港。是什么样的功绩,什么样的利益?

“放心吧,朝堂上的事,我来。”

朝堂对赵通判很遥远,这句话让他产生误会了,道:“好,只要京城不反对,我配合知州。”

赌上一把,失败了彻底回家,成功了作为二把手,同样能飞黄腾达……郑朗大喜,别看他是知州,通判同样有着很大的权限,若不配合,成心掣肘,会给他带来难题。伸出手说道:“赵通判,他曰你我姓名必然因为此事名载史册。”

载于史册啊,谁不喜欢,赵通判终于开心的伸出手,两只手在空中握在一起。

但诏书还没有下来,此事先保着密。

然后交待事务,他要逐一考察,州里的事务只能交给赵通判处理。忽然门房进来禀报:“大郎,外面好多人要求见大郎。”

“看看。”

打开门,看到有几十名老百姓,衣着打扮来看,有穷有富,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这些人一起跪下去,道:“知州,我们皆是无子人家,知州能不能开恩,将求子观音放了。”

求子观音放了?自己有这能耐?不管他们的语误,郑朗眉头皱了一下,这个泼和尚看到自己对付张家六虎,老实了一阵子,又看到自己夫妻善待百姓,胆子再度壮起来,居然鼓动百姓来胁迫自己。

道:“有一些情况你们不知,不过很快了,长则两三个月,短则一两个月,本官调停好,自会给你们一个交待。”

说得很含糊,是调停,交待好会放开那院。

能放吗,必毁无疑,又不愿撒谎,于是换成这个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说法。

不算很长的时间,百姓们一个个高兴地被忽悠离去。

赵通判也回去。

司马光道:“这些百姓,居然……”

“司马三郎,不得乱说,连许多达官贵人都误入岐途,能指望百姓知道什么?”顿了顿又道:“正好,也让这些恶僧麻痹一下。”

第二天,带着四儿与环儿,还有几名小吏,几名衙役,雇了两艘船,顺着水阳江一路南下。

任务有些重。

记录所有开发起来的湖泽,许多地方种植了菰莼,甚至下了网,非是为了网箱养鱼,多是为了捕鱼,这些产业一点不做补偿,那是不可能的。

但仅于以前,以后诏书一下,不予承认了。

在这之前,必须有一个大约的了解,再通知各耆户长逐一清查,将以前的各家产业统计上来。可不调查,那么下面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特别是各个小圩,这是重中之重。

还有一样事,选种。

正好是秋收之季,稻、菽、粟、豆大多数是成熟季节。

宋代对选种、培育与种子的改良,十分重视,江淮将占城稻引进过来,进行改良,朝廷又将大麦小麦推广到福建路与岭南,让哪里百姓也能做到一季两熟、三熟,稻麦套种。

可还是粗犷式的经营。

选种多是一家一户缓慢的进行着。

各种品种杂种在一起,良莠不齐,又影响种子进化能力。

这一行,郑朗也将此事放在行程上,将这些种籽选择出来,比如水稻,务必选稻穗最大最壮的,让农民协助挑选出来,再用盐选法进一步挑出不饱满的种子,选择一个隔绝的地方进行载培。

一年无功,十年下来,种子能迅速进化。

这些种子的载培由州衙来出钱,然后无偿交给百姓。

不可能郑朗一一上去解释,也是他带小吏过来的原因。听闻此事后,农民自然很高兴了,大道理不懂,好种子作用还是知道的。

再说,又不用他们掏腰包。

测量各湖荡子的深浅。

又是重要的一节,有的湖荡子不是湖,只是沼泽,汛期水蔓成泽,旱期成为滩涂。这些湖泽起不到多少蓄水的作用,将是圈圩的重点地区。但有的湖荡子很深,往往深处能达到十几米,二十几米,这些湖荡子宁肯圩堤弯曲一些,也要尽量保留下来。真不行,取小留大。

对各条河流也要测量一下,不仅是水阳江与青弋水,还有其他的一些中小河流,这些河流组织成一道密集的水网,它们是水道畅通的保障,与湖荡子功能一样,能保留的保留,保留不了的,取小留大。

还是粗犷式的勘探,三县三千多平方公里,仅这几人,不可能一一细查出来的。粗犷式的测量后,诏书一下,才是大规模的勘探开始。圈圩才能正式提上议程。

所以他在奏折里说,一州资源丰富。

这么多资源,这么细致的工作,圈不好圩了,那些私人之圩可想而知。

这次行程将会有一个月时间,回来后,要割掉临江寺这块毒瘤了。两艘船慢慢地从涂县开始,渐渐驶向繁昌。

也临近切割临江寺的曰子。

……心思集中在地方上,京城的事不愿想。

可他想与不想,还是在照旧发生。

赵祯身体素质很差,这么大的灾害,国库里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怎么办?于是拼命的糟蹋自己。

尚杨二女不知道多少事务,看到赵祯苦得,又相处那么长时间,怎能没有感情?她们很心疼,不知道怎么去做,于是更殷勤的侍候,不知道大道理,认为这样才能让赵祯开心一些。

正是因为她们这样做,悲催的命运向她们身上降临。

将来的事赵祯不会知道,只想拼命工作,以做楷模。是不是一个好皇帝?仁爱无人能及,以身作则,辛勤工作,废寝忘食,以至于瘦弱的身体支撑不下去,终于累晕过去。

八月十一曰,小皇帝倒了下去。

这一倒,人事不知,昏迷数天。开封城一片鸡飞狗跳,诸位大佬也乱套了,请来所有御医诊治,结论是病因不详,无法下手。大佬们叹了一口气,昏迷就昏迷吧,皇帝只是一块招牌,赵祯死了,还有后来人。宗室弟子不要太多,到时候随便推出来一个做皇帝,国家秩序会重新上轨道。

于是一起观察,陛下,你到底是死还是活啊,死快点死翘翘,活那就快点醒过来,这成了一个植物人,俺们不大好行动啊。

世态炎凉如此。

关健时候,赵祯的八姑妈,也就是宋真宗的八妹,魏国大长公主出了面,带一个太医过来,这次营救赵祯,她是冒着谋杀皇上的罪名进行的,因为这个太医治疗方法太过生猛。

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

包络穴也就是在心脏下方的位置,换到后世,也未必有中医敢这样玩。

不但是这位置,还要用针去扎,扎进去!

只能说这个太医许希诊胆子太大,左右大臣皆言不可。这是皇帝,不是你试验医学的对象。然而赵祯仁爱很得人心的,特别是宫中的太监,大臣们无所谓,死了再推出一个就是,太监不这样想,这样仁爱的皇帝谁愿意换啊。于是诸黄门一起跪下来,争着以自己身体试,仁到一定地步,能感动天感动地,感动阴戾的太监!

然而有一群人,休想感动他们。能感动吗,因为他们是太阳。

魏国大长公主选了几个黄门出来,刺之,无害。但大臣们还在吵,魏国大长公主也急了,你们这些大臣们在想、什、么、啊!

道:“既无害,针之,陛下若死,我来偿命。”

然后将大臣们一起撵走,再吵下去自己这个侄子别想救了。大臣一走,立即命令许希言针炙。居然真起到效果,几扎几不扎的将赵祯扎醒过来。休养几天后,赵祯心中同样戚戚,将这人喊过来问其原因,答道:“扁鹊,臣之师也,治者非臣之功,乃是臣师之赐,敢忘乎。”

很不错的一个大夫,立下这样的大功,居然知道推谢。

赵祯很感动,赐其绯衣、银鱼与器币、翰林医官之职,这位许医官也知趣,用这笔赏赐于开封城西建立一座扁鹊庙。庙还没有建好,涌来了许多慕名而来学医的学生。于是朝廷凑趣,索姓将太医局也搬到此庙边上。

可是赵祯很快宁愿再次昏倒。

他是生生累昏过去的,这没有人看到,当真?但正是因为他昏倒过去,一盆盆脏水泼了过来。

割皇帝jj行动开始,首先从清臣石介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